一紙公告,光伏行業再掀波瀾。 8月14日,我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鑒于此前對于韓美以及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后,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出現激增,決定自9月1日起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 這是繼對美國、韓國
一紙公告,光伏行業再掀波瀾。
8月14日,我國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公告稱,鑒于此前對于韓美以及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后,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出現激增,決定自9月1日起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
這是繼對美國、韓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后,我國的又一反制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或能堵上相關受貿易制裁對象繼續向我國傾銷的漏洞。
“但落后產能是任何貿易保護措施都保護不了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強調,“國內多晶硅產業只有實現技術突破,提高核心競爭力,才能不會受制于人,不被牽著鼻子走。”
加工貿易進口占主導
自去年以來,我國商務部先后對美國、韓國、德國多晶硅進行了反補貼、反傾銷制裁,其中裁定“對美國進口多晶硅征收53.3%~57%反傾銷稅,對韓國進口多晶硅征收2.3%~48.7%反傾銷稅”,而與德國主要多晶硅出口企業瓦克化學達成了價格承諾協議。
但是,上述貿易救濟措施并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尤其是,通過加工貿易渠道進口的多晶硅正長驅直入國內市場。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統計顯示,加工貿易已成為多晶硅進口的主流方式:今年上半年,中國累計進口多晶硅45932噸,同比增加17.4%,其中通過加工貿易進口的數量達到了34068噸,占累計進口總量的74.2%;通過中國臺灣轉口貿易進口的數量則達到4765噸,占累計進口量的10.4%。這表明加工貿易和轉口臺灣已成為規避“雙反”征稅的兩大主要途徑。
以6月單月為例。當月,中國多晶硅進口量為9566噸,環比驟增37.7%,創多年來單月進口歷史新高。其中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7662噸,占比高達80.1%;其中從韓國、美國、德國三國共進口多晶硅8570噸,占總進口量的89.6%;此外,美韓歐多晶硅通過臺灣以加工貿易方式轉口進入國內的多晶硅量為736噸,占總進口量的7.7%。———在業內看來,此前我國對國外多晶硅進口的“雙反”制裁或形同虛設。
國外的多晶硅制造商通過加工貿易政策向國內出口多晶硅,已成為其規避關稅、反傾銷稅的常規性手段。而這一情況如不及時加以遏制,未來通過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規避“雙反”的行為還將更加猖獗。
自2012年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制裁后,今年7月份,美國商務部又一次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初裁,大陸光伏企業將被征收26.33%至165.04%的臨時反傾銷稅。預計美國商務部將于2014年12月15日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終裁,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將于2015年1月29日做出行業損害調查終裁。
在某種程度上,商務部“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被視為對美國通過不正當手段發起又一輪“雙反”制裁的反制。
作者:李瞧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