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之下,光伏電站正變得炙手可熱。但是隨著國內電站迎來風生水起的建設潮,已建成的光伏電站暴露出了大規模的質量問題。用圈內人的描述就是“前面的樁剛打完,裝了組件,后面還沒打樁,剛打的樁已經歪了。”光伏電站項目要怎么做才賺錢?光伏電站承包商如何評價電站質量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上海宗聯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俊,他畢業
電站質量問題與標準無關,與投資有關?
記者:做電站的時候是如何在質量問題上做認證的?
張俊:通常情況我們都是會去買一個保險,或者做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的認證,電站質量的好壞關鍵是看EPC單價的高低,同時審查設備清單。
記者:能源局計劃出臺《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為以后銀行批貸和電站交易提供參考,如果這個規范出臺,是否會對EPC制造商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張俊:其實,因為每個企業(買家)的情況不一樣,想要達到的效果也不一樣,就會給出不同的EPC單價,10塊錢做個項目和6塊錢做個項目,那電站的質量、技術要求等肯定是不一樣的。比如:某基金公司,它可能需要購進一個電站,要求比較低,它是只要求這個電站能正常發電,并不考核發電量,它可能就會給了一個較低的EPC單價,做這個工程可能要符合國標就比較難了,你只能按照買家的要求去做。
記者:所以您認為政府在電站交易方面應該起什么作用?
張俊:政府應當創造公平、公正和公允的市場環境,要進一步細化可執行的相關規定,比如電站買賣合同的標準是有必要的。但在電站的質量上做一個標準,可能是很難執行的,因為電站的質量不是由第三方說的算的,應該是由出讓方與持有方雙方達成一致才說的算。
為什么國內光伏電站這么熱?
記者:但是如果光伏電站的質量有問題,發電量不會影響最后收益嗎?
張俊:所謂光伏電站的真正的商業模式肯定是去收取電費,有良好、穩定的現金流,這樣運營一年一年下去,但是中國人的習慣就是短平快,還有就是拿現鈔,他不會關注今后的收益有多高,他只不過是拿這個收益跟你去砍EPC的價格而已,砍成本而已,作為民營企業短時間的持有是可以的。而五大四小電力公司,他們持有電站是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在里面,他們做火電,水電這種有污染的電站,是需要配比一些新能源的項目進去。舉個例子,他們做3個GW的超大的火電站項目,那就需要配備20~30 MW的光伏項目,只有是傳統發電型的企業才是長期持有項目的最終玩家。
作者:曉曉 來源:財新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