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誕生伊始就備受矚目的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達成了5個重點領域的深度合作,總投資額高達1000億人民幣。
中民投于8月21日在上海掛牌,僅僅在7天后,就簽署高額的戰略合作計劃,這也是中民投成立以來第一個簽署的落地項目。這家由59家民企發起、5
沒了補貼怎么辦?
相比火力和水電發電,光伏發電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價格居高不下。根據2011年發改委網站的通知,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省(區、市)上網電價均按每千瓦時1元執行。2014年甘肅省發改委確定上網電價時,太陽能光伏發電每千瓦時0.9元。這一價格遠高于火力發電的上網電價。從電價中可以推算太陽能的發電成本要遠高于傳統的火電和水電。
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太陽能發電成本價需要大約1.2元/度~1.3元/度,國家如果采用1.09元/度的上網電價,將令90%的太陽能光伏板生產商虧損。”
在降低光伏發電成本問題上,李懷珍說:“降低成本從兩個大方面入手。一個是資金成本,我們有強大資金融通能力,有資本的聚合能力;第二個,要依靠我們專業的團隊,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
中民投擁有無可比擬的資金成本優勢。此前董文標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中民投只使用5%以下的資金。這一資本成本相當具有優勢。
除了資金成本,中民投另一個“好伙伴”就是光伏產業的技術革新相當迅速。現在主要有兩大技術方向,一個是單晶硅/多晶硅技術,另一個是薄膜技術。董文標對兩者的技術差異相當了解,他對記者談起,“薄膜太陽能技術最大的問題是薄膜老化速度比較快,技術不穩定,轉化率不像多晶硅、單晶硅那么穩定。”
中民投一直在關注光伏產業的技術革新問題。目前,一線的太陽能電池廠商都在積極研發各種各樣的工藝路線,展開高效電池的聯合研發計劃,目標是提升光電轉換效率,有效降低每瓦的發電成本。整個光伏產業鏈比較長,由于技術方向和進步速度的不明朗,貿然切入光伏產品的制造環節,風險就很高。
中民投對此有清晰的認識,中民投副總裁孔林山說“現在很多風險在組件的生產,在組件的生產上,如果技術路線選錯了,而其他技術更新更快了,可能很快就把你淘汰掉,所以我們現在先不碰這一塊。”他表示,“我們只是定位發電做電站,做電站可以算帳,投入是整個組件投入多少錢,產出是電價值多少,中間收益是能算帳的,而且政策具有穩定性,即便技術更新了,只是我們成本下降,那就更劃算。現在技術不更新,能保證收益,技術更新了,成本下降了,電價不調,對我們是更好,把風險都避開了。”
現在的太陽能發電,還依賴政府補貼,各級政府都推出過相當“給力”的補貼政策,鼓勵太陽能發電。但也有經濟學家指出,“補貼不能不能補出一個健康的行業,太陽能產業要想發展,還得靠自身的進步。”
作者:劉宇翔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