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振2014年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裝機市場,國家于2014年7月中旬出臺《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灘涂、魚塘、湖泊等土地資源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將農業大棚、魚塘等列入分布式項目,并建
新模式的巨大優勢,很快取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據介紹,目前即墨當地政府就把普東鎮48個行政村,規劃建設為10個新型農村社區,在每個社區建設500畝~1000畝太陽能光伏大棚,從而獲得了近萬畝的光伏發電用地。“太陽能小鎮”這樣一個全新的農村面貌也由此進入操作層面。
“這帶來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即墨市長鄭德雁認為,“太陽能小鎮”的優勢在于實現了三“新”三“集中”——新能源、新城鎮、新生活,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業向生態園集中、農民向中心社區集中。
因此,在中東部地區推動光伏農業,不但能解決“大規模分布式能源的用地問題”,還能有效“減少長距離電力輸送的電網投入,并根本性解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缺電問題”。
有力促進農業設施投資 據了解,高效農業的發展已經在我國推進了很多年,但始終推進不力,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沒有大額的投資進行農業大棚等設施的建設。光伏農業的推動將有可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據了解,在光伏農業的模式中,農業大棚等設施投資由光伏電站投資商承擔,農業運營商免費獲得25年的大棚使用權。從農民的角度來講,這種創新模式為農村人口找到了出路:按照協議,農民把耕地流轉給企業,由企業實施農場化生產。農民憑空就得到每畝土地相當于1000斤小麥的流轉收入。
同時光伏農業建成后,還會反向吸納勞動力就業。這意味著把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可直接進入企業的二產環節就業。而即使剩余的老弱病殘,也可以進入光伏大棚從事農業生產。
由于光伏大棚發展的是高效現代農業,單位產出效益較原來要提高十倍以上。因此,不僅企業從中可以得到更多收益,農民也可每月領取2000~3000元的工資收入。而且,這種生產模式也將順其自然地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適應土地集中使用,很自然地把分散的農村居民點進行拆并,促進集中居住和公共設施共享。
因此光伏農業的開發與推廣,對于農業結構的調整、構建綠色農業有重要意義。“太陽能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光伏農業,不僅能夠促進農業增收,減少資源浪費、實現綜合利用,而且在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專家解釋說。
作者: 來源:中國改革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