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美“雙反”寒冬到觸底反彈,中國光伏企業幾經沉浮。今年,在最能體現企業實力的各大行業活動、會展上,有些光伏企業仍舊哭窮,但有些企業開始在舉手投足間顯露貴氣,再有甚者,英利2億買下南非世界杯賽場廣告牌,漢能太陽能光伏板驚艷植入好萊塢大片《超驗駭客》等等,這類“土豪”行徑在光伏企業中也
下游:營收普遍低于預期
關鍵詞:落地政策 作為光伏產業鏈中的應用終端,國內電站并網潮所帶來的旺盛需求雖然使上游與中游企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受益,但其本身的經營數據卻并未如預想的那樣“漂亮”,相反卻是“處境嚴峻”。
導致光伏地面電站處境嚴峻的原因有很多,楊姓運維總監以其自身負責運營維護的西北地區電站為例,羅列出了以下三個突出問題。
一、西北部光伏大省就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長距離高壓輸電網絡不健全,棄光限電現象嚴重。目前國內大型光伏地面電站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7月1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駐點甘肅監管報告》,報告稱截至2013年底,甘肅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429.84萬千瓦,居全國第一位,但同期棄光電量約為3.03億千瓦時,棄光率達到約為13.78%。楊姓運維總監稱,棄光限電現象嚴重將直接導致投資商無法實現盈利預期。
二、西北省份補貼款到賬周期過長,導致財務利息成本提高,影響新一輪融資貸款到位。“補貼款到賬周期過長在西北省份是普遍現象,一般都會比東部省份多延長半年,政策規定的一年一次大多被拖延到了兩年一次。如我在甘肅的一個電站,2012年建成補貼款兩年都未到位。”楊姓運維總監稱。目前,國內電站因發電成本較高尚不能實現平價上網,補貼款是電站一筆重要的收入。在西北地區電站發電量到位的前提下,補貼款是決定經營數據能否達到初始設計值的關鍵。電站最原始的財務預算是基于補貼款按時按量到位的情況下設計的,一旦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影響的不僅僅是財務利息,也會讓銀行對電站的收益率產生懷疑。而此種不利的財務預期反過來也會削減其他開電站開發商的投資熱情。
三、地方行政性支出項目繁多、標準不一。所謂的地方行政性支出涉及地方多個行政監管部門,如土地費、水土保持費、林地補償費、氣象監測費等等費用。這樣的費用在每個省份的金額標準不一,例如在寧夏石嘴山地區,土地費是4元/畝,在青海是1元/畝,甘肅則是2元/畝。以一個50兆瓦的電站占地一平方公里來算,寧夏的土地費是6000元,青海的土地費是1500元,甘肅則是3000。
再如氣象防御監測費,寧夏的收費標準是一萬元/10兆瓦,甘肅則是4萬元/兆瓦,有的省份沒有這項收費,這類收費不僅標準不一,且收費合理性存疑。西北地區屬于雷暴率較低地區,而且大多數光伏電站在設計施工時都有合格的接地設計,每年繳納這樣一筆價格不菲的氣象防御檢測費,其行政效用并不大。
楊姓運維總監介紹,一個電站的運維成本主要分為5部分,人員成本占到總成本的30-40%左右,地方性行政成本也占到30%左右,剩余部分為生產維護成本、財務稅收利息、折舊。以此比較,行政成本確實給一個電站的運維帶來了不小的負擔。
作者:李自琴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