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沃斯已不僅僅是經濟論壇,一些專家更將其作為探討人類發展模式的講臺——“金融是一個發動機,它就是整個經濟的核心,如果綠色形態金融不啟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都事倍功半”,9月1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章新勝在達沃斯綠色經濟論壇上說。 在這場5人辯論
林伯強認為,有幾方面工作可以做:第一就是規劃,城鎮化的規劃一定要把低碳的細節放進去。“比如自行車道,現在很多城市都不規劃自行車道,我們以前可以騎自行車,今后為什么不能騎。”其次是通過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被人們丟棄物品的再回收,而這是能夠給普通市民帶來收益的。
而章新勝顯然想得更遠。
“以現在中國人均消費量計算,若達到歐洲經濟水平我們需要2.5個地球,而達到美國的水平則需要3.5個地球;即便僅維持全球人均水平,也需要1.2個”,章說。
因此,發展綠色經濟、提倡低碳已是中國政府的必然選擇。
他指出,城鎮化主要是生產生活方式、價值的取向、可持續消費,每個市民每天都可以通過采購等方式進行表達和投票,“比如,人們每天采買的產品是不是綠色的就是一個指標”。
但是,“低碳并不僅僅是社會責任,綠色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機遇,通過碳交易,就可以讓參與者受益”,章進一步說。
他認為,只有政府真正啟動綠色金融,才能令綠色經濟發展,而啟動綠色金融,就必須要強化碳交易的執行。
“如果真正全面推進化石能源企業進行碳稅、碳交易時,綠色經濟的企業就變為巨大的低碳庫,而低碳是資源,各種金融產品就會豐富起來,它們不會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放貸,這是年年在增值”,陳義龍說。
章新勝透露,他的組織正在和一些國際機構洽商,計劃發起建立綠色生態銀行,但這需要政府的支持。“中國國家改革領導小組把經濟體制改革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擺在一起,就說明他們對問題本質有了很深的認識。”
作者:何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