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之際,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進入這一領域“掘金”。江蘇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林洋新能源”)便是其中一家。 9月11日,林洋新能源副總經理王偉向記者介紹,近幾個月里,林洋新能源不斷尋求屋頂資源,并找了一些具備條件進行分布式電站投資的地方。“我們在三個月開工了一批分布式電站,大概6
任東明認為,表現在政策層面上,是政策規劃出臺比較滯后,與相關規劃協調性不足,主要是中央與地方規劃、可再生能源規劃和專業規劃之間協調性不足;再就是補償資金不足,雖然電價征收標準提高到1.5分,暫時緩解了補貼量不足,但這種不足狀況,還可能繼續困擾整個產業發展。“因為裝機量還要擴大,補貼量還要擴大,所以如果不漲電費附加的話,還會面臨一些問題,這也是政策本身面臨的問題。”
目前,上海、江西、河南、山東等省區市已經出臺了在中央補貼的基礎上又加價補貼分布式太陽能的政策,這對分布式光伏下一步發展,也是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這些政策,現在有些還沒有到位。
路條亂象 來自光伏企業層面的感受,可能更加真切。
“我們是民營企業,不能跟央企、國企來搶西部大型電站的‘路條’,想要大規模建設,現在確實有難度。”王偉說。
據介紹,林洋新能源資金比較充裕,不僅負債率低,還有充分的各大銀行授信,但并沒有“路條”。 “有很多民企不斷地在找我們進行合作。打比方說,你手上有路條,我有資金,看看雙方怎么建設。”
在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仲穎看來,讓拿“路條”的企業跟有技術有錢的企業合作,就像二道販子倒買倒賣,無形中項目成本肯定要增加,“的確現在有些政策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調整、細化”。
王偉表示,以前政府發“路條”是兩年有效期,在這兩年里,倒賣幾道都可以倒賣出來。他建議,路條要在有效的時間之內發放和有序發放,“不要說兩年建設,必須三個月之內開工,半年之內、六個月之內做不完,這個路條就取消了”。
“像100兆瓦的電站,現在5個月就能干完了,給6個月時間開工建設應該沒有問題。但很多人把路條囤積在手上,想做的人做不了,國家以為電站建設好了,指標已經完成了,其實路條在口袋里,不一定能建設出來。”王偉說。
按照中節能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華斌所述,實際情形可能更加嚴峻。
他表示,現在買賣電站的事情很多,不僅拿到路條的可以賣,拿到核準的也可以賣,建了一半可以賣,建完了也可以賣,這些都導致很多電站不負責任地建設,建完以后就賣了。“去年我一個朋友買了電站,后來弄得發電效益上不來,其他的老得去檢修,對企業造成很多困難。”他說。
在他看來,國家的政策出得比較快、比較好,市場也活躍起來,很多之前沒有進入太陽能電站投資領域的,現在進來了,“大家可能都看這碗飯比較好端,都去搶,市場上爭路條的多了,這樣肯定會有他不去投資,而僅僅找批文這種現象,肯定會有”。
曹華斌建議,今年能不能完成國家下達的指標,不管批給哪個公司,可以限定多長時間必須建完,建不完收回給別的企業去做,各個省份都可以考慮這樣操作方式。
作者:張國棟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