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之際,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進入這一領域“掘金”。江蘇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林洋新能源”)便是其中一家。 9月11日,林洋新能源副總經理王偉向記者介紹,近幾個月里,林洋新能源不斷尋求屋頂資源,并找了一些具備條件進行分布式電站投資的地方。“我們在三個月開工了一批分布式電站,大概6
中國水利水電顧問集團公司咨詢師謝宏文的擔心是,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分布式光伏促進政策,分布式光伏可能會出現一個小高潮,“這里面有沒有為了完成指標,為了上項目而上項目的這些現象存在,可能現在都裝上了,但后面20年的運行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中國光伏協會提供的一份檢測機構統計顯示,在現場檢測了11個大型地面電站,運行一年期組件當中,考慮一些不確定因素之后,發現51%的組件衰減在5%到10%之間,其中大約30%的組件功率衰減超過10%,8%的衰減超過了20%,質量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資金難題 對于更多企業來說,最大的困擾無疑是資金問題。
近兩年來,光伏行業雖然在回升,但整個生態仍然非常艱難,集中的表現就是企業很難收到錢,沒錢便不敢發貨。
“今年我們做EPC,很多企業希望從事EPC,第一個判斷這是風險問題,如果沒有融資做好,做EPC壓力會非常大。”徐杰說,包括組件銷售,整個產業鏈都是在缺錢。
“錢在哪兒呢?在銀行里面,在金融企業里面,問題是,他們是不是愿意把錢拿出來支持這個行業?”一位參會企業人士如是告訴本報記者。
中國光伏協會秘書長王勃華透露,最近,20家左右的光伏企業和部分金融保險系統進行過一次座談會。其間,金融系統對光伏產業投資提出了若干的疑慮,包括對“雙反”問題的未來走向會怎樣、作為金融系統怎樣去區分單純性擴產和技術改造升級等問題。
王勃華說,現在銀行仍普遍把光伏發電和光伏制造混為一談,認為2012年發生的光伏制造的困難、貸款還不了,“他們認為光伏發電和這個差不多,都是嚴格發放貸款、限制貸款,而且提高利率”。
表現在實際操作層面,銀行、投資機構、基金等各大機構目前對于分布式融資、收益回報均持一個疑問態度。王偉給出的數據顯示,到今年為止,國開行僅給兩個企業做過融資,一個企業也就是幾十兆瓦的量,而全國各地已經做了將近1GW的分布式電站。“還有將近1GW電站融資從何而來,這是分布式電站推廣又一個難題。”
徐杰認為,很多融資,太陽能得不到貸款,不是銀行的事,而是政策跟企業的事情。“國家補貼什么時候到位,很多銀行都問我們這個問題,現在補貼肯定會給,對于企業來說什么時候給更關鍵,可能晚了就撐不下去了。”
作者:張國棟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