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一期10兆瓦發電站一角。 青海德令哈50兆瓦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由中控太陽能公司開發并投資建設,采用中控研發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準確地將太陽光聚焦采集到吸熱塔上的吸熱器中,并利用太陽能將吸熱器內的水轉化成高溫蒸汽,再利用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發電,最終將熱能轉化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長兼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主任諾衛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柴達木盆地屬于太陽能資源充足的地區,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項目,僅德令哈地區適合太陽能開發的面積就在500平方公里以上。近年來,這里布局的一批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已成功實現商業化并網發電,下一步海西州將大力推動太陽能光熱發電這一新的發展形式。他表示,深圳愛能森在德令哈建光熱發電儲能材料基地,是青海新能源產業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步驟,這拉開了光熱材料制造、光熱裝備制造、光熱產業支撐服務體系等光熱發電系列產業鏈落戶青海的序幕。事實上,據記者了解,不僅在青海,去年以來在我國西北部沙漠及沙漠化地區,東起內蒙古西至甘肅,有關部門已批準20多個光熱發電項目,目前多個項目已在前期準備中。
商業化前景可期 太陽能光熱發電商業化應用出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美國家和地區,作為一種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引起各方關注。2007年,西班牙政府頒布了合理的太陽能光熱發電上網電價,催生了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應用熱潮,全球太陽能光熱發電市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太陽能光熱發電裝機容量穩步上升。
我國太陽能光熱資源豐富,西北大面積的地區處在“太陽帶”上,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分析,占我國總面積2/3以上的西北地區太陽能光熱發電可裝機潛力約16000兆瓦,我國的這個儲量與美國相當。以年發電量來講,我國潛在的太陽能光熱發電量為42000兆千瓦時,而目前我國年各類發電量約為5000多兆千瓦時。
中國華電工程(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黃湘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說,我國廣大西北地區荒漠化面積超過330萬平方公里,如果以10萬平方公里的荒漠面積布局光熱發電,就可以滿足目前全國的用電量。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業大學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馬重芳教授說,從技術上看,我國與國外差距不大,近幾年在研究領域有不少突破,有些方面還走在了前面,特別是熔融鹽蓄熱與傳熱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確保了中國站在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制高點上。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國家“973”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太陽能光熱利用與光伏系統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志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太陽能光熱發電的產業優勢在中國,是中國的強項,國內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鏈已初步形成,我國企業已進入產業鏈的上下游環節,在關鍵部件開發方面涌現出一批企業,國內已基本可全部生產太陽能光熱發電的關鍵部件和主要裝備。而且太陽能光熱發電產業鏈長,加速發展可以推動我國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在建設過程中可以消化鋼材、鋁材、玻璃、水泥等當前的過剩產能,并可拉動礦料、保溫、機電、機械、電子等行業的轉型升級,并能推動發電裝備制造業的高端發展,擴大就業。姚志豪說,這是中國制造業的一次機遇,一旦撬動了產業,將會是一個上萬億的裝備制造業大市場,且有可能是又一個可以走向世界的高端裝備制造業。
作者:李予陽 張建軍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