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市場需求改善及多晶硅產品價格上升,多晶硅行業投資熱情正趨于高漲。有統計顯示,未來2-3年中,中國新增多晶硅產能預期將達到15萬噸/年以上,其中,通過技術改造增加產能10萬噸/年,內蒙古、新疆等煤炭資源富集地區新建產能5萬噸/年。相關專家提醒,多晶硅市場供需平衡脆弱,應警惕再次出現新一輪產能過剩。 供給仍
多晶硅現貨價格上半年呈現出快漲緩跌的走勢。“受政策支持及下游需求旺盛影響,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從2014年1月初的13.7萬元/噸快速上漲至16.7萬元/噸。”趙家生說,但從3月中旬開始,受美歐“雙反”壓制,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受阻,致使多晶硅現貨價格被迫緩慢下滑至16.3萬元/噸。
避免形成新過剩 不少多晶硅企業人士表示,面對有利的國際、國內市場環境,不能忘記曾經的傷痛,要預測好市場承受力度,避免新的盲目投資形成新的產能過剩。
內蒙古鋒威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永強認為,多晶硅企業在創新和技術革新過程中,不能再盲目上馬項目和擴大規模,一定要考慮市場接納量,以銷定產,以質定產。“如果2014年全球按照45GW的新增裝機量、90%的晶硅電池、每瓦5克的多晶硅耗量計算,全球太陽能多晶硅需求約20萬噸。如果考慮過剩電池量與庫存,則2014年全球多晶硅實際需求可能為23萬噸左右,其中國內需求預計為15萬噸左右。2015年全球與國內的需求有望分別增長至27萬噸與18萬噸。也就是說,我國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產量,掌握好國際、國內今明兩年的總需求量,共創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市場秩序。”
多晶硅企業還要做好技術研發工作,樹立成本意識。趙永強認為,多晶硅價格短期反彈空間有限,中長期依然看跌,企業只能靠技術、質量和成本優勢維持生產和發展。在成本管理方面,他建議,一是發揮好企業自身和地區優勢,比如電價優勢、工藝技術優勢、資源優勢等;二是強化技術含量,提升回收利用率和轉換率;三是避免“大馬拉小車”的經營弊端,做到產出多少運轉多少裝置生產線,從設備利用和資金成本角度降低費用。
據悉,天津電交所攜手中彰國際開設了多晶硅行業首家網上交易平臺,從而實現多晶硅現貨的網上交易。天津電交所總經理胡飛表示,通過這個平臺,多晶硅交易變得方便、快捷,降低了企業的交易和流通成本,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推動多晶硅行業的產業升級。
作者:王超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