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碳市將于2016年在全國范圍內試運行,中國從而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如何在公平、效率、市場流動性和穩定性,以及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等多個方面取得平衡,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配額分配方案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中,配額作為控排單位
其他試點在基準法方面的嘗試還局限于電力和熱力行業,以及其他個別行業,包括上海的航空、港口和公共建筑,廣東水泥行業的普通水泥熟料生產和粉磨、鋼鐵行業的長流程企業。
從試點經驗來看,基準法的選用除了考慮行業特性和數據基礎外,還需兼顧行業內減排激勵的傳遞性。
目前,電力行業基準法在試點中應用最廣,但也存在不同地區、不同基準的情況,以及激勵作用發揮受限的問題。中國電力市場的特點決定了電力價格不能快速傳遞減排成本,同時電力生產企業不能隨意流轉電力生產任務,比如說,讓先進的機組多發電,技術落后的機組少發電,也不能通過自己的技術來調整用能過程。
拍賣法仍需更多嘗試 拍賣被認為是最有利于價格發現的分配方式,同時,拍賣收入可投向低碳領域,從而帶來“雙重紅利”。但因拍賣會增加企業的履約成本,其可接受度在市場建設初期并不高。
目前,廣東和湖北建立了拍賣制度,廣東屬于以免費分配為主的漸進混合模式的探索。2014年,電力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為95%,鋼鐵、石化和水泥企業的免費配額比例為97%。其中部分進行有償發放,總量800萬噸。
武漢規定,拍賣標的的來源為政府預留配額,而不是企業分配配額。同時,作為對機構和個人都開放的市場,湖北拍賣的競拍者也可以是社會投資者,而不僅限于納入企業。2014年,湖北拍賣配額也為800萬噸左右。
建立拍賣制度的試點都規定了底價設置,其實質是建立一個價格預期。
湖北拍賣底價為20元/噸,接近該試點二級市場的價格。廣東首年拍賣底價為60元/噸,五次拍賣均以底價成交。在經歷首年履約后,底價調整為階梯價格,四次拍賣分別擬定為25元/噸、30元/噸、35元/噸、40元/噸。但這些價格設置的合理性還需在新一輪碳市中去驗證。
此外,減少政府干預、尊重市場規律也是拍賣法首年嘗試的寶貴經驗。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首年履約,廣東取消了“門票制度”,即企業必須先競價購買3%的有償配額以獲得“入場門票”,從而解凍剩余的 97%免費配額。據稱,這曾是壓在履約企業身上的一座大山。
在上一年履約中,深圳和上海曾嘗試以拍賣促履約,深圳甚至選用低于市場價近一半的底價,但這種干預手段引起業內人士的熱議,造成提前履約企業履約成本反而高的怪象,打破了個人參與者或配額賣家對市場的供需和價格預期,造成了一定損失。
除了拍賣規則的設計,在拍賣收入的使用方面,雖然深圳、上海兩試點在配額分配方案中都明確表明,拍賣收入用于支持企業碳減排、碳市場調控、碳交易市場建設等。但就具體使用比例、支持領域、技術和企業門檻等尚未做出詳細說明。故而,拍賣收入使用的公開、透明、合理,也應成為兩試點下一步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
作者:李雪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