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10時,位于太平橋大街的北京環境交易所大廳內,足有一面墻大小的顯示屏上實時顯示出順義區碳匯造林一期項目的掛牌交易情況。作為本市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抵消項目,它的正式啟動意味著重點排放單位有了更多碳交易履約的方式。 這一項目可掛牌交易的政策基礎,是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北
重點排放單位用于抵消的經審定的碳減排量不高于其當年核發碳排放配額量的5%。京外項目產生的核證自愿減排量不得超過其當年核發配額量的2.5%。優先使用河北省、天津市等與北京市簽署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建設、大氣污染治理等相關合作協議地區的核證自愿減排量。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本市還將在節能改造、造林碳匯等方面推進碳排放權抵消,一般排放單位進行節能改造所產生的碳減排量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也可在環交所交易。本市將積極爭取成為全國的碳交易中心。
碳排放交易累計成交額突破億元 自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交易以來,截至2014年9月22日,北京市碳市場共成交676筆,累計成交量約204.8萬噸,累計成交額突破億元。其中,線上公開交易共成交650筆,成交量97.6萬噸,成交額5875.7萬元,成交均價60.23元/噸;協議轉讓共成交26筆,成交量107.2萬噸,成交額4254.4萬元。在市場配額總量較少的情況下,市場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位居7個試點前列。北京市碳交易價格從開市初的50元/噸逐步波動式上漲,最高時達到80元/噸。價格波動始終處于合理區間,客觀反映了市場供求關系總體穩定,供需基本平衡。
另外,北京市建成了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填報系統、注冊登記系統和電子交易平臺系統。碳排放數據報送、第三方核查、排放配額核定與發放、配額交易和清算(履約)等五個環節的碳交易流程實現了一個履約期的閉環運行。根據排放單位上報的2009年-2012年碳排放報告,經第三方核查后,415家企業(單位)納入2013年度重點排放單位,需履行強制減排責任,重點排放單位主動履約率達到97.1%。對未按規定履約的12家單位開展了碳交易執法。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個履約期的實踐表明,本市已初步建成了履約主體明確、規則清晰、監管到位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作者:楊汛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