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嘗試從建立一個具有理想功能的能源互聯網模型入手,提煉一些能源互聯網建設過程中需要滿足而尚未能夠滿足的關鍵需求。希望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能源互聯網建設的現狀,并明確建設過程中亟待攻關的諸多問題。 一個多月以來,兩件大事讓“能源互聯網”概念持續高熱。先是在9月2
里夫金認為能源互聯網應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①以可再生能源為主要一次能源
②支持超大規模分布式發電系統與分布式儲能系統接入
③基于互聯網技術實現廣域能源共享
④支持交通系統的電氣化,即由燃油汽車向電動汽車轉變
沿用上文中的思路,我們嘗試直接將這些應用場景中的“能量”替換成“信息”。也就是說,我們假設信息互聯網和能源互聯網在功能需求上是高度相似的,只不過“載荷”由信息換成了能量。在對這些場景的模擬中,我們可以發現哪些過程,尚無法用我們目前掌握的技術支撐。
這樣假設的合理性在于,我們對于能源互聯網的功能預期,就是系統化的解決間歇式可再生能源的調節與接入、能量生產和存儲的合理調配、定制化需求的響應等問題。這和信息互聯網對于信息的主要作用顯然是基本一致的。
所以,我們不妨將這四大特征與“信息互聯網-信息”模型中的一些場景進行對比,看看問題在哪?
①“以可再生能源為主要一次能源”:
以數據形式存在于信息互聯網上的信息,其實是非常廉價,而且幾乎無窮無盡的。因為信息除了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挖掘”(如攝制照片和視頻、撰寫或轉載新聞及其他文學作品等等),還可以“創造”(如網絡社區和網絡游戲的用戶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信息,并引起其他人樂此不疲的進行消費)。更何況,信息本身的可傳遞性和可共享性就很強。
這是信息互聯網能夠迅速普及,并發展出成熟商業模式的重要前提。在網絡上運行的“主要載荷”或“有效內容”,其本身如果不是無窮無盡的,至少也不能“供應緊張”。網絡的展不能在這一步就遇到瓶頸。
但是,能源互聯網的主要載荷--能量(顯然電流或壓縮天然氣只是它的一個載體),卻只能從自然界中開采。而且還存在著存量年限、成本高(相比信息而言)等等問題。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保障我們精心構建的“能源互聯網”有米下鍋,必須讓它能消化基本“無窮盡”供應的風能與太陽能。但由于這些渠道的能量供應有非常強的隨機性、間斷性和模糊性。目前將它們成功的并入電網,或用其他形式高效利用起來,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有人認為德國電力產業的成功,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可以比較好的克服。但我們必須正視這樣的事實:《法蘭克福匯報》今年5月報道,德國以26.36歐分/千瓦時的平均電價高居世界各工業國電價之首。這個價格比北京市的商業電價還高兩倍左右,世界上絕大多數經濟體是走不起這條路的。
作者:李司陶 來源:無所不能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