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上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曾經是張北自然環境惡劣的“肇事者”,如今卻成為其綠色崛起的寶貴資源。 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張北近年來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太陽能開發已位居全國第一,風能裝機量則名列全國第二,風光儲聯合運行模式更屬世界首創。新能源產業已成為張北亮麗的名片
風光儲輸項目破解世界難題 落戶張北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該項目在無例可循的情況下,探索出一種世界首創的風光儲輸聯合運行模式,即通過風、光、儲的七種組合發電方式,實現聯合發電,破解了這一世界難題。
項目一期工程開發規模為10萬千瓦風電、4萬千瓦光伏發電、2萬千瓦化學儲能,于2011年年底投產,這標志著包括聯合發電智能全景優化控制系統在內的一系列成果研發成功,風光儲輸技術路線從理論變為現實。二期擴建工程為40萬千瓦風電、6萬千瓦光伏發電、5萬千瓦化學儲能,預計今年年底建成。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電網提供約12.5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年產值將達到7億元左右,節約標準煤4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量90萬噸。
形成新能源產業鏈條 在張北縣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大標語。秉持這一發展理念,張北積極推進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全力打造綠色、低碳經濟強縣。在張北的新產業布局中,新能源產業占據了大半江山。
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說:“我們將加快推進國家風光儲輸二期、博望華科風光互補等重點項目,引進實施太陽能光伏立體種養、風電草場及經濟草類種植項目,構建‘新能源-新農業-新生態’的產業模式,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示范區。”
目前,張北已初步形成集風光儲輸、設備制造、運營維護、運輸安裝、科研檢測、觀光旅游、科普培訓為一體的新能源產業鏈。
作者:李霄峰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