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國互聯網端和大眾媒體最關注的明星人物只有一個:埃隆·馬斯克。
這位40出頭的年輕富豪、純電動汽車特斯拉創始人在中國開始了他的首秀。他接受了央視的對話欄目的采訪,與楊元慶、周鴻祎等國內科技大佬進行一場“極客對話”,又密集接受了央視、
多元商業融合模式 充電站與傳統加油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電動車充電需要更多的時間。與5分鐘內加好50升油付錢走人不同,汽車充電站至少需要半小時甚至更多。而這半小時甚至數小時之內,你讓駕車者們做什么?特斯拉給出的方案非常直觀,吃飯,購物,喝咖啡,但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
今年3月底在柏林召開的電動汽車開放論壇上,傳說中保守的德國人卻利用自己系統性研究的科研創新優勢提出了無數種商業可能:手機購物充電站取貨,物流快遞寄存充電站,健身鍛煉自發電,停車保養免費,約會速配,學術交流,商務會議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人根據不同的充電時間進行了可開放的商業模式分析—-隨著商業模式的開發和充電方式的多樣化,也許充電時間未必一定要追求更短,而是更動態靈活更符合人們的生活需求和節奏。
所以當我們看到特斯拉交車儀式上屢屢出現的各路互聯網數碼英雄的時候就應該可以預見到,遲早有一天,京東的快遞員們會搖身一變在充電站幫你把買好的大米雞蛋搬上車,而特斯拉車主們也會相約好定期參加在充電站舉辦的1小時聯想IT培訓課程……所有這些,正是充電站帶給人類的沖擊之一:多元商業融合模式。
智能城市規劃方案 特斯拉充電站與一般充電站最大的不同在于:快,免費,利用新能源,選址在郊區和高速公路沿線。快和免費其實只是宣傳的噱頭,其實質與當年互聯網站使用的超大容量和免費宣傳手段一樣,都只是為了在初始階段吸引更多的忠實用戶加入。
與選址方面結合在一起看,就暴露其避重就輕的實質。這些大多會修建在郊區和高速公路邊的充電站,對一般只在城市中心上下班活動的用戶有什么意義?會有人只因為免費就天天開到郊區去充電嗎?事實上,一個美國的特斯拉車主就表示大約只有三分之一的電量是在充電站完成充電的,而其余都還是依靠家付費里自充。
但反過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哪修建充電站,地皮價格面積大小,充電車位的數量,時間和流程上的安排,服務的對象和接口標準,收費模式和電源管理,都必須經過宏觀規劃和技術比較,并依照地域和居民駕駛習慣進行設計。而這些,底部需要具化到個體的各種生活駕駛等大數據分析支持,上層需要法律和工業規范層面的城市職能部門間的專業化管理協調,其中流砥柱則是人們在費用、生活習慣、環保發展之間的取舍平衡,這些加在一起其實就是現代化智慧生態城市的雛形……所有這些,正是充電站帶給人類的沖擊之二:智能城市規劃方案。
重塑互聯網生態圈 以特斯拉為旗幟的電動車與其他類汽車或者一般電動車最大的不同實際上是:特斯拉提供的不是一輛車,而是一個解決方案。很多現代商業公司已經悄悄地發覺并完成了這樣的轉變:從產品提供者(Product Provider)到解決方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用戶體驗并吸牢用戶黏度。
就電動汽車而言,在去掉了油箱發動機等機械裝置之后,就必須使用電子方式來控制各部件,這就意味著車內的電子駕駛系統和車外的互聯網服務系統將組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對用戶提供服務及增值服務。德國最大的駕車者俱樂部ADAC在最近一期的車評雜志中也預測,以電動汽車為首引發的整個汽車世界的互聯網及物聯網化,將是接下來10年人們看到的最波瀾壯闊的行業轉變。比如方興未艾的4G通信網絡,在處處有WIFI的今天,其未來最大的實用之處就是放進車內,把汽車變成一個大的智能手機以拓展人類的外部互聯。
這樣無論是車內的操作系統的開發與更新,還是網站設計、社交通訊、購物導航,現在已存的互聯網生態圈必將圍繞電動汽車進行改變,在人們平均每天都會在汽車上度過超過30分鐘的今天,電動汽車將聯手4G甚至5G通信系統成為新的互聯網入口端而重新分割競爭格局,而充電站也將成為如蘋果專賣店一樣的演示窗口和服務中心,甚至形成專業的電站管理系統:與所有入網的汽車通訊并監測電量,預估充電可能或預留充電時位,駕駛安全評分系統并與保險結合,刷新汽車軟件同步工作文檔……所有這些,正是充電站帶給人類的沖擊之三:重塑互聯網生態圈。
作者:廖宇 來源:鈦媒體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