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Manz召開發布會,宣布將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實驗轉換率由此前的20.8%提高至21.7%,較多晶硅實驗轉換率1.3%。提高轉換率能助薄膜戰勝晶硅么?記者就Manz的發展戰略和對中國市場的看法專訪了Manz公司全球薄膜太陽能副總裁Claus Kuhn博士 21.7%。這是德國Manz
但如果從市場的角度出發,一味用高成本來換高轉換率并不是光伏組件產業化的良方。關于生產成本方面,Kuhn博士認為,未來CIGS薄膜太陽能組件不只在轉換效率上超過多晶硅太陽能組件,生產成本也將下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光伏太陽能中心實驗室主任肖旭東在發布會上表示,雖然降低成本是當前太陽能發電產業持續的目標,但業內往往忽視了降低成本與能量回收周期之間的關系:目前晶硅電池的“能量回收周期”為2.7年,碲化鎘電池為1年,非晶硅電池1.3年,只有銅銦鎵硒電池小于1年。肖旭東教授還強調,CIGS成本相對具備更低的成本挖掘潛力:多晶硅產業已經處在成本學習曲線下降的飽和階段,包括轉換效率的提升和降低成本的改善措施所需投入的資金會越來越大。相較而言,CIGS仍處于產業發展初級階段,在設備及材料本土化的優勢上,良品率及轉換效率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那么CIGS工程實際收回成本的效率究竟如何呢?作為Manz CIGS設備和產品的體驗者,北京桑林藍天自控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義介紹稱該公司在云南石林建設的1兆瓦CIGS薄膜太陽能電站的發電量比晶硅電站多10%-15%。對于投資回報周期,王曉義對無所不能(caixinenergy)說:“如果是商業商業化運作的話,5年之內就收回成本。目前的數據顯示,項目一天能發5700多度電,一年大約能發290萬度電左右,按照2.1的電價,一年的收入近六百萬,而項目的總投入在兩千萬左右,所以回收速度還是相當快的。”
對于目前國內CIGS的發展狀況,肖旭東主任認為雖然國內存在一些研究薄膜技術的機構,但是沒有規模化的生產商。而作為體驗者王曉義在發布會上說:“國內沒有生產CIGS的企業,有些企業有產品也是貼牌的,所以只能通過海外采購。”肖旭東主任強調:“太陽能光伏發電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根本出路,而高效率、低成本是實現平價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核心問題之一。”
作者:笑陽 來源:財新網-無所不能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