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里種菜,棚頂發電。種菜發電相得益彰,光伏大棚發的電除供棚內照明、灌溉、通風等使用外,多余的電全部賣給電網。光伏大棚的LED系統可在晚上利用白天發的電,延長光照時間,縮短蔬菜的生長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天下有這樣的美事嗎? 在青島市即墨普東光伏大棚,光伏大棚頂上覆蓋著一塊塊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一座大棚就相當于一個200千瓦的發
二、農村分布式光伏發展瓶頸亟待打破 我國是農業大國,8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農村、農民、農業是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特色。從太陽能可利用開發的地域來看,在我國西北地區農村太陽能資源豐富、人口稀少,存在大量可利用的土地,因此主要發展大型地面光伏電站,而在東部地區人口密、可利用土地少,主要發展分布式光伏電站。對于分布式光伏最為重要的屋頂資源而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大的農村,農村光伏市場將是一個十分有前景的市場,但我國農村地區分布式光伏項目推進中遇到了一些瓶頸。其大規模的啟動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當前,農村發展分布式光伏各種問題如電網結構、投資資金、消納能力等較為突出,還有農民觀念的轉變,資金的籌備技術水平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的不足。
首先,當前,一個十分重要且復雜的問題仍然是:如何啟動農村光伏市場。關鍵是農民意愿問題。如何在農村宣傳光伏,讓農民群體相信光伏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給他們帶來效益,從而讓他們愿意安裝光伏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是很困難的。因此,必須在農村村民中培養意見領袖作為發展農村分布式光伏的“口舌”。而在每個村子里,都會有那么幾個樂于傳播信息、較有威信,比較受大家信任的人物,如村干部、科技種植先進戶、致富能手等,這部分人可以被稱為村民的“意見領袖”。還有要用事實說話。事實勝于雄辯。可以發揮示范戶效應。所謂的示范戶效應就是在建設區域內的一個村或幾個村選取不同的戶做示范或實驗,可以免費建設供示范戶農民試用。用事實說話,用數字讓未建設光伏的農戶了解、知道其投入收益及其利好和使用效果。在合肥羅家疃村,陽光電源建設的一家農戶,屋頂裝有10塊250瓦的光伏板南向搭建。男主人告訴前來的村民說,現在發電效果非常好,自己家完全用不完,剩余的電還能賣給國家賺錢。每年收入約為3000元,25年總收益約7萬元左右。當他們發現這些的確有用、名副其實時,他們自然深信是好東西,那么他們自然會投入建設光伏電站。
其次,資金從哪里來。資金顯然是發展農村分布式光伏的關鍵,電站建設資金的來源成為重要制約因素,雖然說農民現在比較富裕,但用數萬元建站投資也不是小數目,再說未來25年收益能否有保障,是不是還有其他變故,別打了水漂呀,對此大部分農民還是有顧慮的,因此資金問題是個最現實的問題。另外,補貼資金遲遲不能到位又如何給農民一個交代呢?當前我國每年有200多億元左右資金規模,用來補貼可再生能源,這些錢遠遠不能滿足現有光伏電站的補貼,又如何啟動農村市場? 因此,需要多措并舉,多種手段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問題,光伏扶貧只能正對少數農民,應探索更多的途徑,如電費抵押、分期付款、企業共建等方式。
作者: 來源:Solarzoom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