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14中國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研討會于2014年10月31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此次會議以“貫徹政策方針、遴選技術產品、確保電站質量”為主題。積極應對電站質量問題對于行業發展帶來的挑戰,參與《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規范》的意見征求工作,貫徹落實《規范》的各項要求,
還有智能分布式的儲能,這個取決于儲能技術跟太陰能的行業結合起來。我最近跟很多儲能公司談。上次來北京也是參加儲能的論壇,發現儲能和太陽能的結合應用前景比太陽能本身的前景還要大,大家也多關注儲能。最后形成智能電網。我提的概念就是能源互聯網千萬要注意,不能基于現有的電站去講能源互聯網是虛的,實的東西就是電站內部智能化,電站內部沒有智能化,那就是一個電站一個電站去玩,玩不出什么花樣。這是我家屋頂的數據,大家會問單晶硅、多晶硅、薄膜發電怎么樣,單晶硅、多晶硅、薄膜在我初裝三個月左右的數據來看,他的發電的PR值是一樣的。你裝機容量多少,他該發的電基本上一樣,這個取決于很多要素,安裝的地點、安裝的角度有關。如果單晶硅用最佳角,應該比多晶硅會好一些。我認為薄膜正常來講還是要平鋪,不能絕對平,絕對平的話你的運維有問題,灰塵和水的積壓大大減少你的發電。
普通沒有優化大家都一樣,有優化的差異太大了,我新建優化的發電能力比普通多晶硅多了13%。我上星期整理過去十個月的數據,十月份的數據發現我的芯片優化的多晶硅居然比普通多晶硅多了25%的發電能力。事實上我在上海沒有什么大的遮蔭,沒有。這個變化來自哪里?我深刻體會到灰塵的影響。因為這段時間灰塵的影響對發電影響很大,這個大是對普通來講,他達到25%的發電的差異性。要相信技術能改變世界。
我這里做了一個簡要數據的測算,1GW的電站,把他的發電能力提升,從20年來計算,我用的發電能力提升只有12%,可以很明確告訴大家,以我個人的理解絕不僅僅是12%。中國的外部環境影響太多了,最保守12%來算。20年下來,1GW收益可以多25億,扣掉成本3毛錢,按照你真正的發電功率去做標撐。運維成本也大大下降,長遠戰略來看我們這個產業一定要發展智能。如果用外觀優化,1GW,成本高一些,提升效率低一點,把兩個都扣除掉,也有達到8個億以上的收益率的增加。
最后說去年全球大概智能化的解決方案外觀優化,全球實現1GW,中國非常少。中國急功近利,只看短期發電,增加幾毛錢的成本大家不樂意,我們是比較傻的。都不看長遠的發電能力,從真正的以后的發展,以我的判斷大概三年左右智能芯片的組件是這個產業里面幾乎唯一的選擇,每塊組件的內部都是優化的,F在的業主包括政府要受教育,真正的電站要25年動態要看他的經濟性。非智能,不投資。在座有投資界的朋友要注意。謝謝。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作者: 來源:機經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