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中國光伏產業,正進行一輪“史無前例”的擴張,其勢之迅猛,甚至令許多業內資深人士都大跌眼鏡。
據了解,自三月下旬以來,國內光伏產業進入了新一輪快速的產能擴張期,尤以晶體硅電池生產線的擴建最為明顯。據中科院電工所王文靜研究員不完全統計,半年不到的時間國內新增25MW晶體硅太陽電池生產線約400條,新增總產能10GW,超過今年以前國內已建生產線總和。王文靜估計,到今年年底,國內晶體硅太陽電池總產能很可能將超過16GW。
全行業的超常擴張沖動
從部分大公司的公開信息來看,除無錫尚德總投資26.8億元人民幣已開建的上海閔行1000MW新生產基地外,去年產量前五位的國內電池組件生產企業英利、晶澳、天合和阿特斯都在大幅擴建產能。英利于7月初宣布擴大400兆瓦產能,包括保定總部300兆瓦單晶硅產能和海口100兆瓦多晶硅產能,苗連生預計,英利今年底總產能可達1400兆瓦。
據有關人士估計,上述幾家大廠到今年底均有可能突破1G瓦的產量,從而組成“G瓦俱樂部”方陣。按此估算,除無錫尚德和保定英利已明確產能突破1GW外,其余晶澳、天合和阿特斯如要進入“G瓦俱樂部”,則擴產規模至少需要翻一番,去年產量只有399MW的天合與300MW的阿特斯甚至要翻兩番。日前獲悉,晶澳宣布到今年底產量將達到1.35GW,產能達到1.8GW。
此外,浙江正泰宣布在甘肅開建1000MW項目。臺灣友達光電也在7月初宣布,將投入730億元新臺幣(約合153億人民幣),建設亞太區最大的太陽能光電生產基地,產能規劃更是高達2GW。
而借殼海通打通國內A股融資渠道的常州億晶光電,據悉也已就500畝新增用地獲得武進市政府批準,計劃于年內動工增加500MW全自動晶硅電池生產線。
在大廠的擴產帶動下,業內中小企業同樣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快產能擴張,其同比擴產速度,甚至并不亞于幾個龍頭企業。一年前沖刺國內資本市場無疾而終的上海超日,今年分別投資新建了各100MW的四條單晶硅電池生產線和四條多晶硅電池生產線,同時還新增100MW的組件生產線,預計到今年底均可建成投產。超日總工程師張劍表示,超日明年可能還會有更大的擴張計劃。他認為,國內光伏企業的擴張勢在必行,因為目前光伏行業已經進入微利時期,唯有規;趴赡塬@利,也才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生存下來。
業內公認的擴張理由,源于今年一季度開始爆發的歐洲市場需求。在德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補貼(FIT)下調預期下,“搶裝行情”催生了組件市場日益緊俏,國內多家大廠的生產訂單均排到了今年底甚至明年初。有企業高管甚至表示,生產訂單沒有排到年底的光伏企業,不是好企業。
終端市場的需求和擴張同樣在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從電池片到硅片到上游的硅料,再到逆變器、支架以及跟蹤系統等等,擴產的步伐逐級延伸、擴散。保利協鑫執行總裁江游表示,中能今年的硅料產量將在去年7500噸的基礎上大幅提升并超過16000噸。而協鑫旗下的硅片產能,據稱將在今年底達到創記錄的2.5GW規模。
并不僅僅只有國內企業在擴張,國際市場擴張的步伐同樣不慢。夏普公司于日前公開宣稱,將于年底開始投資約40億日元把其英國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工廠年產能提高至目前的兩倍,達到500MW。剛由美國總部返回中國的SunPower公司中國區總裁王軼群博士盡管并未透露該公司的具體擴張計劃,但她亦表示,該公司已開始擴建其東南亞生產基地。
不希望被邊緣化
更多的中小企業,則是在擴張浪潮的帶動下被動地跟著擴張,或者是被紅火的市場行情和財富效應催生出了超乎尋常的投資熱情,常州一家專做硅片切割液回收業務的企業老總就對記者表示:“一臺爐子的本錢不過兩個月就收了回來,這么火熱的市場,誰不眼熱?”記者走訪的多家江蘇中小企業都表示,市場的火暴,超出了他們的想象,此時不擴產,又等何時。
不過,依然有不少企業高管對市場前景表達了理性地思考。常州有則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方陽就對記者表示,目前形勢看起來的確是非常好,但這個好是不是真正的好,企業心里卻沒底,也看不明白如此擴張的信心來源是什么。她說“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進行擴張,總體需求看起來也在上升,但卻看不懂上升的理由在哪里?”她反問記者:“目前價格鏈的上升正在向終端傳遞,光伏發電成本本來就偏高,那么終端是否能夠接受?”
方陽認為,很多企業都是被動在擴張,因為看見大家都在擴張,誰也不希望被淘汰出局。但“幾十臺爐子就需要上億的投資,什么時候能收得回來,都是未知數。”對于她的擔憂,有多家企業高管表示有同感。
當記者到常州采訪方陽時,她卻臨時出差到了浙江去聯系硅料貨源。她在電話里向記者表示,由于產能擴張過快,目前硅料十分緊張,原料來源不足已經成為影響企業后續生產計劃的最大障礙。
常州東君光能高管張民強同樣認為,目前很多中小企業都是在跟著市場的擴張趨勢被動擴張,是為了不掉隊,因為大家都在擴張,不擴張就很可能被邊緣化。
據了解,常州東君光能目前產能只有120MW,但已計劃明年擴產至250MW。
張民強估計,今年新增的晶硅電池生產線甚至不止400條。他預計,按照產業規律,半年左右開始釋放產能,再加上半年左右的市場開拓和營銷,大約在明年第二或第三季度,此輪擴張的產能將可以完全釋放,市場很可能會形成白熱化的競爭局面,一批中小企業會死掉,他們的前景很難預料。
“而事實上,這一輪擴張很可能還只是一個序曲,很多資本早就盯著下游電站投資,一旦國內光伏應用政策明確,比如上網電價出臺,將可能掀起一輪更大的投資狂潮”張民強說。
新力量改變競爭格局
張民強認為,當下的新增產能中,保守估計有四成是外行進入。他表示,大家都只盯著業內那幾家大廠,卻忽略了另一股新生力量的進入——多家非業內上市公司對光伏產業的策略性投入。雖然大部分的VC等金融資本從年初開始就已基本上拒絕進入PV產業,但產業資本和民間游資甚至熱錢正越來越熱衷于進入這個行業。
在他看來,對上市公司而言,錢多其實也是一種負擔。由于房地產、股市以及資源性產業目前都處于委靡期,加上新能源概念的股市效應,目前上市公司已成為光伏產業主要的外圍進入者。
據公開資料,多家A股上市公司近期紛紛加大了對光伏產業的投資力度。如進入光伏產業還不到一年的橫店東磁,在前期投資的4條生產線尚有2條還沒有建成投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