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浪費和粗放利用以及由此導致的高“地耗”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的突出問題。專家指出,企業是占比最大的用地主體,在“成本約束”不強的情況下,企業浪費土地幾乎難以避免。
記者采訪獲悉,由于土地緊缺,一些企業開始自想辦法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在沒法平面鋪開的情況下,立體發展向空間要地。然而,有這樣意識的企業還比
“節約用地得靠制度創新”
“土地節約集約是個長期過程,要穩步推進,不能搞‘大干快上’,關鍵得靠制度。”湖南華翔翔龍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智的話代表了多數企業的看法。當前既要落實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又要保障發展必需的用地。
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安防設備企業,2013年營業收入達到107億元,其總占地不足100畝。公司技術總監于亮認為,像海康威視這樣畝均稅收高、土地利用效率也高的企業,政府應該有獎勵措施,引導其他企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他建議,工業畝產或畝均稅收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減免一些規費,如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220元/平方米),這樣企業就有節地積極性,長期堅持下來,企業也會按需拿地。
針對縮短年期、分批出讓等節地措施,企業建議細化政策、明確預期。珀萊雅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州分公司總經理王建榮認為,土地20年出讓期的確可以防止“圈地”,但20年之后怎么辦?如何續期、如何補差價,這些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否則企業不敢去拿這樣的地。
他建議,當前各地在探索節約用地的措施時,應跟企業多做溝通,考慮得更細致一些,以便政策能落地、有實效。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建議政府在某些領域放松管制,對節約集約用地做邊際改進。杭州一位企業負責人認為,工業園區不需要建寬馬路和所謂的“園林工業”,可對開發區的道路、綠化進行適當改造,這樣便能提高利用率,但這種改造目前規劃、建設部門仍有一些限制。
曾亦兵建議,在工業園區推行輔助用地社會化,就是對每個企業都有的后勤服務用地、食堂、倉儲用地等,探索社會化管理,統一規劃、集約使用。
專家指出,節約集約用地的推進必須考慮當前的發展階段、產業層次、地區差異,要綜合考慮、逐步推進,既要激發起企業動力,又不至于給企業造成太大負擔。
節地探索:以經濟杠桿撬動土地集約
日益趨緊的土地剛性約束正在“倒逼”各地試點節地新規。浙江、上海、江西等多地探索用經濟杠桿撬動節地內驅力,一方面通過適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實施合同管束,扎牢籬笆把好“增量關”;另一方面,通過差別稅收、支持企業“零增地技改”等方式向存量土地要效益。
作者:王政 葉鋒 李松 潘琪等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