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正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六屆世界光伏大會(WCPEC-6)的“精華版”,是一場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聯合全國十多家地方光伏協會共同舉辦的中外光伏技術精英的高端對話,你不容錯過! 本周末(11
ThomasStetz,2008年畢業于Darmstadt應用科學大學工業工程專業,2009年獲得Kassel大學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碩士學位。2013憑借“光伏發電系統分布式并網過程中的自主電壓控制策略”獲得Kassel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目前,Thomas Stetz先生擔任德國Fraunhofer IWES“Operation and Planning/Hybrid Grid”研究組負責人以及IEAPVPS Task14的Subtask 2“高滲透率分布式光伏系統”的組長。他將為大家帶來Task14的最新工作進展以及高滲透率光伏系統在分布式并網問題上的研究。
王一波博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十二五”863項目總體組專家,國際能源署光伏系統計劃任務十四專家。研究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和微電網,主要從事光伏發電系統及微電網的系統設計技術、控制/逆變設備技術、系統級控制和保護技術研究。在國內率先開展10兆瓦級水/光/儲互補微電網、大型光伏電站并網影響、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組織實施了青海玉樹水/光/儲互補微網示范工程、浙江海寧20兆瓦高密度多接入點建筑光伏系統并網與配電網協調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等重大科研課題。他的發言題目為高密度分布式光伏系統若干研究進展和案例分析。將深入介紹并網穩定控制、電能質量調節、系統安全保護、能量管理四方面關鍵技術和核心設備的研究進展,并對浙江海寧總容量2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系統進行案例分析。
魏曉明博士,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設施農業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農業部農業設施結構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農業工程學會理事,農業部青聯委員。一直從事溫室精準化設計理論、溫室園藝技術效果評價及標準化、光伏溫室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發言題目為光伏溫室設計方法研究和案例分析,發言摘要:光伏溫室技術是采用光伏組件作為溫室采光面覆蓋材料,部分或全部替代傳統的玻璃、農膜、聚碳酸酯板等覆蓋材料,所產電能供溫室生產使用。由于具有太陽能發電與溫室生產一體化、減少生產能耗等優點,該技術在國內外設施園藝行業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報告將從光伏溫室出現背景、國內外發展現狀及問題、基于作物需求的采光設計理論的研究進展、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介紹。
TjerkReijenga,荷蘭建筑師協會BNA、荷蘭綠色建筑委員會DGBC和國際太陽能協會ISES的成員。Tjerk Reijenga先生專攻可持續建筑和住宅領域,設計理念和目標是設計更多的“可持續建筑”,而不僅僅是采用技術方案簡單解決建筑問題。他在建筑設計項目中應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累計已達2兆瓦。此次大會Tjerk Reijenga先生將正式宣布啟動IEA PVPS Task 15:光伏建筑一體化。
王成山,天津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院長,“智能電網”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項目(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在配電網系統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已成功應用于國內100多個城市的上千項實際工程中,敬請期待他的發言東部城鎮社區智能微電網技術及案例分析。
楊子龍博士,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研究部從事光伏發電控制系統研究,他的演講題目為西部新型農村社區智能微網技術及案例分析。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西部地區能源基礎落后,在城鎮化過程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智能微網是解決西部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能源電力問題的有效途徑。針對用戶多元能量需求與多種可再生能源的規劃設計、可再生能源的高能效利用等問題,選取青海兔兒干新型農村社區為案例,提出了“一大/多小/多分散”式的新型農村社區智能微網,使可再生能源滿足基本滿足當地用能需求,促進西部農村地區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建設。
作者: 來源:太陽能發電網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