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陽能為首的新能源產業,在 2014 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風暴。與金融風暴造成大批公司虧損倒閉的狀況不同,這波政策風暴改變的是國家與公司的策略和布局。同時,隨著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儲能系統、智慧電網逐漸為人所重視,醞釀多年的電動車產業也正式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安裝于新興市場
以太陽能為首的新能源產業,在 2014 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風暴。與金融風暴造成大批公司虧損倒閉的狀況不同,這波政策風暴改變的是國家與公司的策略和布局。同時,隨著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儲能系統、智慧電網逐漸為人所重視,醞釀多年的電動車產業也正式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安裝于新興市場越南的屋頂型太陽能系統(照片來源:Intel Free Press via Flickr)
2014年──新能源,新政策,新發展
一、貿易戰
論及 2014 年最重大的新能源事件,以中國、美國、歐洲為主戰場的國際貿易戰,對全球太陽能產業版圖的影響不言可喻。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產地,也是目前最大的市場,雖曾與美、歐達成相關協議,但貿易紛爭卷土重來,造成太陽能產業從供應鏈到市場布局都產生了空前的變化。
以中美雙反來說,中國與美國曾于 2012 年就產品傾銷與補貼問題達成關稅協議,后因德商 SolarWorld 控訴中國廠商透過第三地(主要為臺灣)進口電池等產品來逃避關稅,因而發起第二波雙反,并將臺灣列為反傾銷被告。美國商務部與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臺廠有反傾銷事實,因此對臺廠課征了 20.86~27.59% 的高額稅率,對中國廠商也課以 26.33%~165.4% 的反傾銷稅率與 18.56%~35.21% 的反補貼稅。
相關報導:
美國對華光伏“雙反”初裁落地 臺灣地區電池廠商陷入絕境
美國對中國制造太陽能電池板進一步增加重稅;臺灣遭受重創
美國修正反傾銷稅或致臺灣光伏企業產能利用率上揚
由于中國與美國是臺灣最大的出海口,新雙反的高額稅率對臺廠造成極大壓力,不僅使臺廠第三季的營收普遍退步,也逼使臺廠必須加速海外布局。中國受惠于內需市場,受雙反沖擊不如臺廠強烈,但國內無法吸收產能,仍須尋求海外市場。
作者: 來源:EnergyTrend
責任編輯:wutongyufg
太陽能發電網|m.www-944427.com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