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繼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之后,“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方針。當前我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低碳生態化城鎮建設之路。我國城鎮化建設以生態、低碳理念為指
亟須建立目標、技術、政策體系 記者: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在頂層設計、技術、政策等方面還應該如何來推動生態城鎮化發展?
李迅:首先,需要建立一個目標體系。明確生態城市的內涵、目標、措施等。此外,當前國家層面所提出的低碳、生態、綠色、智能均是定性目標,我們在推進新型城鎮低碳生態化時還需要國家層面上的定量目標。比如可再生能源在新型城鎮建設中所占的比重;新型城鎮的綠色建筑標準;綠色交通在整個城市出行的比重等,并且要制定階段性目標。每個領域、每個階段都要進行適時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總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其次,應當建立科學的技術體系。低碳生態城市建設離不開系統化的科學技術支撐,如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太陽能、水資源的合理使用,土地的集約利用、垃圾資源化等方面都需要系統的技術指標來支撐。
再次,確立系統的政策體系。政策引導是建設低碳生態城市的重要基礎。我國的低碳生態城市政策體系框架的構建可以從政府如何讓地方、企業等生態城市的主要推動者積極地響應;社會基層的民眾、學生如何積極地參與;中外政府、機構應該如何更好地共建共贏推動生態城鎮發展幾個方面來進行。
作者:陳婧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