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量明顯提升要看明年一、二季度 臨近年末,2014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的完成情況卻不容樂觀。相關權威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4吉瓦,不及全年總安裝量任務目標(14吉瓦)的30%。盡管當前仍有部分項目在沖刺最后一個季度
安裝量明顯提升要看明年一、二季度 臨近年末,2014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的完成情況卻不容樂觀。相關權威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4吉瓦,不及全年總安裝量任務目標(14吉瓦)的30%。盡管當前仍有部分項目在沖刺最后一個季度,趕在年底前完成并網,但業內專家預測,今年光伏裝機任務或僅能完成一半。
8月4日,為打破國內分布式光伏市場的發展僵局,國家能源局在嘉興召開全國光伏溝通大會,光伏“新政”隨之推出。“新政”的最大亮點是將與農業結合的光伏應用納入分布式規模范圍,且項目不再受6兆瓦、10千伏分布式指標限制,35千伏(東北可達66千伏)、規模達20兆瓦的農業光伏項目均可納入分布式光伏指標內,并享受與地面電站相同的1元/千瓦時上網電價補貼。
如今“新政”頒發近4個月,從數據上看,被寄予厚望的農業光伏,短期內很難承擔起完成今年8吉瓦分布式裝機目標的重任。“新政”尚需要近半年的消化,預計明年一、二季度才能迎來分布式光伏并網的小高潮。
“比屋頂更復雜” 光伏“新政”的內容與業內期盼高度吻合,一度激起光伏企業和農業集團的極大興趣,近期也不斷爆出兩者合作的信息。今年初,分給各省的500兆瓦分布式指標也在“新政”發布后短時間內被瓜分完畢,動作之快絲毫不遜于當初的地面電站“爭奪戰”。但看似大有作為的農業光伏,卻在開發模式上始終處于探索狀態,難尋合適的開發模式,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合難以實現。
“今年,國家將農業光伏單個項目的規模提升到20兆瓦,并納入分布式電站規模指標,受此影響,各地完成審批并急于上馬的項目很多,但真正依靠市場機制運行并盈利的并不多。”中國光伏農業工作委員會副會長、高級工程師高祥根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農業涉及的內容豐富而廣泛,受到天氣、地域、環境、觀念等影響,光伏與農業結合,需要在多個分支模塊進行不斷探索與實踐,才能總結出一些規律。”高祥根說,“農業光伏的開發甚至比屋頂分布式還要復雜。當前光伏和農業的最佳結合模式主要有光伏菌業、光伏漁業、光伏荒山治理、光伏動物養殖等幾大類。以最常見的蔬菜大棚改造為例,如何在現有蔬菜大棚的棚頂安裝光伏板,并進行基建打樁作業,排布組件的方陣、角度、密度都需要摸索,三思而后行。因為農業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命脈,絕不可能允許推倒重來,反復試驗。”
與此同時,農業光伏項目也涉及“九龍治水”。據記者了解,每個農業光伏項目都需要經過地方發改委、規劃、水文、農業、國土、環評、消防、電力等眾多政府部門的審批,而各部門對政策的理解力、執行力不盡相同,成為光伏農業推進遲緩的重要原因。
“相較而言,山東可能是國內農業光伏做得最好的省份。山東既是農業大省,也是光伏大省,省內落地了不少成功的農業光伏項目。”分布式光伏應用的先行者航禹太陽能董事長丁文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這主要得益于當地的光伏政策。山東省對所有的地面光伏電站項目都設定了一個限制——電站必須和農業相結合。由于不改變土地性質,避免了很多潛在土地審批風險,為發展光伏打下了基礎。”
作者:鐘銀燕 來源:能源網-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