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至2013年,國內多晶硅行業遭遇“寒冬”,2014年多晶硅價格出現了較為強勁的反彈。在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產能過剩時期后,國內多晶硅行業迎來新的曙光。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預估,未來2-3年內,高效的單晶硅太陽能組件在國內銷量有望大幅增長。單晶硅產品不僅是最有效率的,而且經濟性和效率匹配也比較好。
長江證券市場分析師認為:“單晶硅產品成本下降仍有潛力,海外需求穩定增長,國內市場也逐漸接受其替代多晶硅的趨勢,至2018年,單晶硅、多晶硅占比將各達50%。”
面對諸多“隱憂”的的國內多晶硅市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表示,在進口方面,國內仍然維持在高位。2014年中國多晶硅生產規模明顯增長,預計全年產量將超過13萬噸,和2013年的8萬噸相比,同比增加62.5%,其中前三季度多晶硅產量已經達到9.8萬噸。受內外部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國多晶硅在產企業有18家,有效產能達到15.5萬噸,企業盈利情況趨好。不過部分企業仍處于盈虧平衡點甚至虧損,經營狀況不容樂觀。
深度調整 面對國內國際多晶硅市場暗藏的諸多“危機”, 光伏行業專家趙玉文認為,長遠來看,光伏行業發展速度積極向上,但仍將處于深度調整階段。
民生證券分析師黃彤分析指出,多晶硅企業必須在技術研發方面增加投入,提升全行業的競爭力。因此,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才是行業發展根本。
據記者了解,我國多晶硅制造業成本高的原因,除了技術外,產業體制和產業結構矛盾是根本性的。我國多晶硅制造的產業模式是“孤立封閉的生產模式”,而國際上幾乎所有的多晶硅制造企業采用的是“綜合的化工聯營模式”。
趙玉文表示,我國多晶硅產業要想從根本上走出產能過剩而產量不足的矛盾怪圈,長遠看,技術是一個重要方面,改變產業結構和產業體制才是最根本的。
國內光伏市場的全面啟動,改變了中國多晶硅終端需求受制于國外的局面,支撐了國內多晶硅行業的發展。但是,盡管有政策支撐,中國光伏安裝依舊面臨不少問題,包括大型光伏電站存在并網難和補貼難以及時到位等問題,分布式光伏電站存在合格的項目選址難、經濟評價差、融資難等問題。
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我國多晶硅行業才剛剛起步,而多晶硅作為能夠滿足未來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基礎原材料,發展前景十分光明,企業必須在技術研發方面增加投入,提升全行業的競爭力。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才是行業發展根本。同時,國際貿易摩擦,單晶硅產品的逆襲也是國內多晶硅企業必須重視的市場因素。
內蒙古鋒威新能源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永強分析指出,多晶硅行業不能忘記過去幾年的“大起大落“的市場行情,要把握好投資尺度,理性發展,否則產能過剩危機將再次來臨,給整個行業帶來災難。
作者:張世祥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