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光伏市場啟動后,在快速增長的光伏裝機之下,也面臨著政策完善、企業轉型和應對的問題,突出的有國家能源局三令五申治理倒賣“路條”問題,分布式光伏發展依然達不到預期,融資難等。
市場化方式杜絕路條倒賣 記者:國內政策推動下,市場發展很快,也有一些新問題。比如,炒賣路條一段時間很突出,應該怎么杜絕這種情況?未來整體市場前景如何?
李仙德:目前光伏電站的審批權已經下放地方,能源局只管理和分配裝機規模。地方政府有自身考慮,把路條批給當地企業。但光伏電站的建設不僅對企業的實力有要求,同時也要求企業具備行業專業度專業性。
當地獲得路條的企業不一定是專業光伏公司,從銀行融資又有難度。對電站建設不專業,難以保證電站質量,所以就尋求轉讓。現在進入光伏電站的資本越來越多,路條轉讓價格也水漲船高,中間賺取暴利,加重了行業成本,對行業發展不利。
地方政府在批路條時,應該選擇有資金實力和行業專業的公司,對推動地面電站大規模、高質量的建設有好處。
我傾向于市場化方式選擇電站開發商,不要草率規定門檻,否則又成了限制某類企業投資,其它類企業獨享市場。國家出臺政策限制炒賣路條是好事,但目前更像是和地方政府的約定,沒有具體配套措施,如果還有倒賣路條,怎么懲罰、怎么制約企業,還不清楚。
對于未來,市場需求講,我認為從2004年以來市場需求增長很快,全球光伏裝機容量從1GW到45GW以上,系統和組件成本都在不斷下降,如果2020年做到平價上網,市場的前景還是很好。
記者:晶科能源制造業排名不斷上升,同時也在做晶科電力,制造業見長的公司在電力領域有什么優劣勢?
李仙德:很多公司做下游電站,是為了推動上游制造業出貨量。我們不同,晶科能源制造方面的產品質量、成本控制、規模化優勢,已經在行業內處理領先地位。我們做電站,是公司從制造行業到能源供應商的轉型。
基于此,我們把晶科電力從晶科能源中分拆出來。制造業和電力投資是不同的商業模型。我們定位是,無論制造業還是電力投資,都要在市場上有競爭力。制造業和電力投資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同,制造業的競爭對手是傳統的制造企業,電力投資的競爭對手是國有發電集團,中民投,順風等。
晶科電力分拆吸引了三家股東,分別是麥格理、國開金融、新天域,再加上商業模式的優勢、集團母公司的技術專業性,我相信晶科電力在行業內具備很強的競爭力。
記者:電站開發商與傳統制造業差別很大,需要的資金、管理能力都更高,對于光伏制造公司轉型發電企業有什么看法?
李仙德:經營模式還是最重要的。每個企業的經營模式都不一樣,每個區域市場產生的經營模式也有區別。公司轉型要選擇適合市場的經營模式。常見的能源公司,是購買電站并持有經營。我們從制造業轉型做能源供應商,涉及的產業鏈條更長,包括了項目開發、EPC、項目融資、項目建設、電站運維。
這種模式有優勢,就是成本低,相關產品都是自己做,質量有保證。也有弊端,產業鏈太長,需要管理到位,銜接不好就會出問題。
記者:電站開發需要沉淀很多資本,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融資挑戰?
李仙德:太陽能發電站更多是一個投資行業。建設期需要投入巨資,收回成本的時間較長,資本金可能需要7到8年才能收回。建成后,只要太陽升起就能發電,后期供應鏈和管理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計。
也是因為如此,國外光伏發電發展很好,很多大型投資機構包括社保基金、養老基金都持有行上市融資,為電站建設不斷籌集資金。
另外也要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國內電站資產證券化一直為業內關注,在我看來,新的融資形式主要看政策。比如余額寶可不可以為光伏電站集資,需要相關部門審批。目前看,國內也有一些創新的金融產品,比如融資租賃等模式。
對于企業而言,資金成本非常關鍵。無論何種融資方式都是資金成本的比拼,電站收益高于資金成本就是成功的融資途徑。
光伏電站,獲取穩定收益,從不擔心后期有什么問題。
對于晶科電力來說,我們已經完成麥格理、國開金融、新天域三家的股權投資,接著還將進接著還將進行上市融資,為電站建設不斷籌集資金。
另外也要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國內電站資產證券化一直為業內關注,在我看來,新的融資形式主要看政策。比如余額寶可不可以為光伏電站集資,需要相關部門審批。目前看,國內也有一些創新的金融產品,比如融資租賃等模式。
對于企業而言,資金成本非常關鍵。無論何種融資方式都是資金成本的比拼,電站收益高于資金成本就是成功的融資途徑。
作者:張旭東 來源:一財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