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什么樣?“每個人都擁有一座自己的太陽能發電站,并且這些電站通過線路聯結成一個網絡。你的電站所發的電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可以通過網絡出售給他人;反之,如果你自己的電量不夠,也可以購買他人的富余部分,甚至連價格也可以由你們自行協商。這就是未來的智能電網和分布式光伏電站。”
“夢想”與“現實”尚有距離 如果“政策”可以用“夢想”來表示,那么“市場”則對應著“現實”。
盡管業內普遍看好光伏市場,但來自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國內光伏并網數據卻并不樂觀,數據顯示,2014年1-5月國內光伏累計并網僅620MW,其中分布式所占規模更低。
“目前國家對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濟南某光伏企業負責人劉楊向記者表示,“但是市場對分布式的反應卻頗為平淡。”
劉楊已經在太陽能市場摸爬滾打很多年。談及入行初衷,他仍略顯興奮。“隨著'金太陽'政策的執行完畢,我們判斷在用電量較大的中東部地區會優先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國家層面一年多達十幾項政策出臺,地方上也在附加補貼,同時,并網程序等方面均有了很多簡化。所有這些,都為分布式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空間。”
劉楊認為他的團隊抓住了入場的好時機,但接下來的發展,卻并不像規劃中的那么順利。“主要是社會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認識還是不夠深,雖然很多中央層面和省政府的政策頻繁出臺,但落地困難。尤其需要多部門協調的事情更是進展困難。并網、備案、電費結算、補貼支付等事宜仍存在標準不一,操作不規范,隨意性很大。”
同時,他認為融資渠道匱乏、成本高、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導致投資主體的資金壓力大,收益穩定性差等問題也極大的限制了投資者對于投資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的積極性。“優質的項目資源與想要進入的資金無法完成無縫對接,有時候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好項目而無法入手。”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光伏產業市場啟動速度較慢,市場和產業的不協調是造成內需較為缺乏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國內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尚不完善、綠色建筑強制標準等強制性政策尚未落地,項目資源擁有者和地方政府、地方電網企業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在發電成本沒有下降到平價上網程度之前,單從經濟可行性方面考慮,還不能充分開發廣闊的潛在市場。
盡管如此,劉楊對分布式光伏的前景依然充滿希望。“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具有其他行業不可比擬的長時間段穩定現金流,市場空間非常廣大。雖然光伏產品在中國國內市場的推廣與應用水平一直徘徊在低位,但中國光伏產業的技術水平已經接近國際一流水平。”
“分布式光伏的發展需要各方的合力。”他說。
若真如此,那么“現實”距離“夢想”并不太遠,或許只有“一步之遙”。
作者:耿健 來源:新華能源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