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新常態下,通過深圳輸配電價改革試點拉開新一輪電改大幕,至關重要。 電力改革進入深水區之時,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在電改方面首先破題。 2014年10月23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深圳市開展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通知》,正式啟動中國新一輪輸配
電網公司不僅獲得了(自定價)豐厚存量利潤,而且獲得了(發改委定價)超額增量利潤。在國家發改委上調電價時,總是“習慣性”地將利潤盡可能讓渡給電網公司。如2011年11月30日調價時就將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分別上調了每千瓦時3分和2.5分,電網公司坐地就可輕松獲得高達20%的利潤增量。
這種買賣電力的價差暴利,早已遠遠大于國內銀行企業坐吃高額存貸差的利潤,更遠高于人們普遍認為三桶油所能獲得的壟斷“暴利”,已經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提升。
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工業制造業用電量占全國總用電量的80%。電網公司如此高的毛收入率已經真真切切地打擊到了中國制造業,同時造成煤炭與發電企業因價格產生矛盾,倒逼煤電聯營將煤炭資源資產租金在兩類企業內部進行產業內的價格轉移,分食本屬全民所有的資產。更為重要的是,高于居民用電價格近1倍的工業用電價格,事實上是通過工業產品將高電價轉嫁給了國民。從某種意義上講,電網公司是在對全體國民隱形“征稅”,滋養著電網這個龐大的特殊利益集團,供養著中國實體企業中最牛的打工皇帝—年收入10萬人民幣的抄表工。
它山之石能否攻玉? 要想解決中國的電改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由于電力是現代工業和社會文明的動力,所以,世界各國的電改都是頂層設計。只有電網高效、安全、成本透明和非暴利,才能保證上下游的發電、配售電的價格信號不被屏蔽,才能讓上下游各類型電力企業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和風險規避。
以美國為例,能源部專管規劃,能源監管委員會中的一半為電力監管。從中央和地方看,美國國家層面的監管機構是定大的方向和標準,州立能源監管機構管理具體事務比較多,包括能源監管和公共事務監管。監管機構只向市場負責,而不是政府。從市場結構看,上游發電完全放開,實行充分競爭;在中游電網,按規則核定成本并盡可能使其透明,最大限度削薄其壟斷利潤;在下游配售,完全市場化。一旦發現市場存在壟斷等降低市場運行效率的問題,監管機構會隨時進行糾正。
為了保證市場自由競爭和市場效率,芝加哥交易所集團提供了260多個常年掛牌交易的電力期貨等衍生金融交易工具,并與場外市場(OTC)使用的眾多金融衍生交易工具共同為電力市場每個發電、輸電、配電以及終端用戶提供避險和保值操作的便利甚至是牟利機會,通過大量競價和交易所計算機撮合,實現了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惠及美國整個社會。
在美國,工業用電價約折合人民幣每千瓦時0.435元,遠低于廣東的入網電價,為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再工業化提供了能源成本上的優勢保障。由于中國國內電網的壟斷,已經讓中國高端制造業直接輸在能源的起跑線上。
在歐洲大陸,新能源發展迅速,風電和光電需要在更大范圍內平衡消納。因此,歐洲輸電聯盟制定了一系列技術規范和運行規程協調電網規劃和運行,確保了歐洲大陸電網和電力市場的安全可靠運營。歐洲的電力行業經過市場化改革后,電力不再是特殊商品,而是可以自由交易買賣的普通商品,確保了歐洲綠色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
此次深圳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的最大亮點,就是按國際通行的核價方法監管電網企業收入,加強對電網企業成本的約束,同時引入激勵性機制促使企業提高效率。
作者:馮躍威 來源:《國企》雜志
責任編輯: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