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透露,央行即將正式推行資產證券化發行注冊制,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將由各銀行統計額度,一次注冊,自主分批發行。不過,記者從央行接近人士處獲悉,該發行注冊制需經國務院批準,若獲批,有望春節后推出。
頂層設計之惑
“其實我們對標準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很感興趣,投資端是沒有問題的,現在主要是流動性問題,質押回購監管制度還是不明確,交易所推可質押回購都說了一年多了,這背后反映了我國債券市場一直存在的多頭監管問題。”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負責人稱。
目前銀行、證券公司、保險、信托、基金、企業年金等機構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主要投資者,銀行仍是主力,其他類型的機構買家逐漸增多,但購買金額不大,各機構對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評估方法、內部審批流程尚未成型,對收益分層的風險特征也認識不夠。目前保險資金購買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規模也還較小,整體不足百億元,監管層也有意鼓勵更多的投資者加入。
在去年11月上交所出臺《資產證券化業務指引》時曾表示,正籌備推出包括資產證券化產品在內的債券協議質押回購業務。業內期盼今年該問題會得到解決。
一位參加交易所資產證券化培訓的券商人士也表示,最關心的就是交易所何時出臺此類業務的質押回購標準,以及銀監會對信貸資產證券化可否掛牌交易所的具體規定。
目前國內資產證券化分頭監管、分兩個交易所流通的局面似乎還難以改變。
證監會資產證券化走的是從試點到推廣再擴大地盤的道路,法律基礎和財稅安排、會計處理都不如信貸資產證券化完備,但是審批最為市場化。雖然證監會一直積極爭取,但是目前全市場也僅有去年平安銀行一單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掛牌交易所。
而一位平安銀行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經歷了2014年中旬那次交易場所之爭后,我們還是會著重將此類業務放在銀行間交易市場!
也有券商人士認為,在具體基礎資產來說,依照法律條規,銀行擁有的非標準債權資產都屬于企業類債權,依照現有經營范疇,應該由券商而非信托公司來經營,但是顯然,這數萬億規模的業務銀監會不會放手。
目前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創設、發行、審批、交易、監管等環節除了分別涉及“一行三會”,還涉及財稅、住建、國土等其他政府部門。例如房地產REITs產品發展關鍵問題在于稅收過重,中信證券發行的兩款私募REITS,雖然不需要繳納土地增值稅、契稅、營業稅,但仍有所得稅和印花稅,據悉其仍繳納了數億的高額稅費。
鄧舉功建議,各監管機構應聯合制定一部資產證券化的條例,例如規定不同角色由不同機構擔任,禁止關聯關系;簡化質(質)押權變更登記手續;建立統一、明確的稅制;明確采用信托模式;資產支持證券可自主選擇在各類交易所發行、交易;統一規定信息披露的格式、內容要素,等等;對資產證券化的今后監管應由總量控制、備案制,逐步過渡到對每一家金融機構的證券化余額對表內貸款占比的比率控制,這一比率可以根據市場情況相應調整。
而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相比,從銀行自身動力來看,非標業務依然更有吸引力。新的同業“非標”投資通道以其他金融機構的SPV為載體,以基礎資產結合商業銀行保函等增信的同業業務新模式出現,亦可以實現出表。
不過,在央行和銀監會去年以來多個文件全方位嚴格監管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轉型勢在必行。2014年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達到了1.4萬億元,與之相比同年信貸資產證券化不到3000億的規模還有很多空間。
招商證券研報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緩解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促進經營方式轉變,通過信貸出表轉移風險,銀行體系不良貸款壓力將減輕,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銀行經營模式從資產持有向資產交易轉變,樂觀預估,2015年信貸資產證券化規?蛇_8000億元,接近全年新增信貸額度的8%。
而中金公司也預期企業資產證券化將在2015年將迎來更快的發展,發行量達到1500億元。
作者:趙娟 史堯堯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