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在當前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互聯網+”行動無疑將深刻影響和重塑能源格局。新能源被認為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突破口,也是實現能源互聯網的切入點。對此,新能源行業相關人士怎么看?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節能所互聯網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秩
中海陽能源集團董事長薛黎明
能源互聯網分“三步走”
能源互聯網的“入口”應該是分布式能源的推廣和普及,概略言之,可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大力推廣智能化分布式能源,不斷提高分布式能源在整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目前我國的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天然氣等均以國家法律法規的形式在宣導推廣,但實際裝機量與規劃值差距較大,我們要探討深層次原因,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出臺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的政策激勵措施,讓實際裝機量實質性超過規劃值;第二步,分步分片實現區域性能源互聯網;對智能化分布式能源推廣好的社區、園區、城鎮,漸進試點區域能源互聯網。國家層面正在制定《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我認為低碳社區的概念可以延拓到“低碳園區”、“低碳城鎮”,這樣區域性的能源互聯網就可涵蓋億萬民眾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第三步,區域性能源互聯網達到一定的普及率,相互之間互聯互通就自然形成了一張龐大的國家甚至全球性的能源互聯網。
基于以上步序,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分布式能源將成為撕開能源互聯網層層大幕的那個契機;互聯網平臺將成為其中最有力的推手;當然,以分布式能源撬動的能源互聯網,最終其內涵和概念肯定會遠遠大于分布式能源之間的融合發展,大于新興能源之間的互聯互通,發展到成熟階段應該是所有能源形態都可以在一個平臺之間實現融合,比如煤炭、石油與電力、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
如果把利用分布式能源之間的融合發展比喻為撬動能源互聯網那個0到1的工作的話,那之后其他能源形態,或者說所有能源之間的融合發展,就是1到2、到3甚至到10、到100的工作了。但整個過程中一定要首先抓住和做好分布式能源融合發展這個0到1的工作。我認為,從目前來看,這是實施能源互聯網最合理、最具現實可操作性、也最具有向廣大民眾快速推廣的契機和入口。
太陽雨集團總裁陳榮華
助力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和配置
能源與新的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無論是油氣、電力還是新能源,無論是能源生產、分配還是消費,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數據采集、傳輸和儲存正變成行業的標準行為。這可以改變目前的能源格局,并將能源的邊際成本降為零,從而誕生一個全新的能源供應體系。
全球氣候變化與化石能源大量開發使用密切相關,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能源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根本出路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加快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推動能源變革,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大范圍配置、高效率利用。
分布式能源,如分布式光伏,具有眾多優勢,同集中式發電相比,分布式光伏倡導就近發電,就近并網,就近轉換,就近使用的原則,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同等規模光伏電站的發電量,同時還有效解決了電力在升壓及長途輸電中的損耗問題,通過在需求現場靈活滿足用戶對能源的不同需求,實現能源精益化生產和消費。分布式能源是中國能源互聯網建設面向未來的窗口。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思維,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和口碑傳播等,都離不開用戶的參與。能源互聯網是否會帶給新能源產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必須實現“以用戶為中心”,讓消費者參與到能源生產消費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中,讓消費者能夠自主選擇所用能源來源,并且允許消費者不僅消費能源,還能參與生產、銷售能源,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吸引更多的參與者進入能源價值鏈,匯集全社會的智慧,能源企業才能和用戶共同贏得未來。
能源企業的商業模式、營銷模式、研發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等,都必須以互聯網的時代特征為出發點進行重構。能源互聯網,不是簡單的能源+互聯網,不是僅把互聯網作為工具疊加在電力或者其他能源行業之上,重構能源電力企業的思維模式是最重要的,因為思維決定了行動和方向。
北京東潤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韓東升
促電力生產由“以需定產”變為“以產調需”
能源互聯網是互聯網和新能源技術相融合的全新的能源生態系統。具體說來,能源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理念構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廣域網”,以開放對等的信息能源一體化架構,真正實現能源的雙向按需傳輸和動態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適應新能源的接入。新能源在現有能源結構中受關注度、市場活躍度都非常高,再加上新能源本身的特性,在能源結構轉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換言之,我國能源互聯網起于新能源互聯網,尤其是在分布式電源廣泛推廣與應用之后。
傳統的能源生產消費方式是以需定產,能源互聯網將徹底顛覆這一模式,實現以產調需,可更大程度上解決“棄風”、“棄光”等新能源消納問題。分布式光伏大規模發展和應用,成為整個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的突破口。分布式特點是配電側并網,這就決定要考慮區域配電負荷情況,配合電網公司進行區域負荷和發電功率預測,為智能配電網調度管理提供依據。在風電運維方面,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會出現風電運維市場的O2O互聯網服務應用。能源互聯網可實現儲能相關技術及應用形式在調峰方面的突破,最終可以降低整個社會的用電交易成本,倒逼生產方式的轉變。
東潤環能基于氣象和地理的資源稟賦條件,已經嘗試將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大數據相融合,推出了互聯網平臺“新能源門”,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即可應用。借此可以憑借多年歷史氣象數據積累、經過系統整理與專業模型開發,將地理信息系統與氣象數據相結合,對全國風能、太陽能實現專業資源評估與實時新能源氣象預報。
能源互聯網首先要實現能源信息的互聯,但目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面臨各種問題。我們呼吁建立統一適應能源互聯網發展的接口標準與數據通訊標準,在保護相關企業商業利益的基礎上,將能夠開放的數據盡量通過標準化數據輸出,促使能源互聯網向前邁進一步。
作者:張子瑞 成思思 來源:能源網-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