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個行業在去年經歷了一些發電項目投資上的困難以及一些關于這項技術在銀行融資上的議論,但項目安裝仍然在繼續,在成本下降和技術進步方面看起來也還是樂觀的
一些分析報告還顯示,自從進入光伏市場以來,高倍聚光系統的安裝成本在持續下降。 2013年,Frauhofer ISE 的一份報告發現,安裝10MWp的高倍聚光項目,價格在 1.4歐元到 2.2 歐元每瓦。價格變化是因為采用不同的技術路線和新的不同安裝地點造成的差異,基于這些項目計算得到的平準化電力成本(LCOE)為0.1歐元/度到0.15歐元/度(對應的輻射度DNI =2000 kWh/m2/a)和0.08歐元/度到0.12歐元/度(對應的輻射度DNI =2500 kWh/m2/a)。高倍聚光的優缺點見表1。
高倍聚光的芯片、模組和系統已經研發了幾十年,最早的聚光系統樣機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準確的說聚光光伏并不是一個新近才出現的光伏技術路線,但其真正進入市場是在2000年代中期。
跟晶硅技術相比,在大規模光伏并網發電應用市場上,高倍聚光還是個年輕的小角色(盡管其芯片技術在太空中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應用)。這暗示了聚光可靠性數據積累不足,也體現在價格和行業成熟度上,聚光光伏還未得到真正的重視。
這篇報告的目的也在于改變信息不對稱,為市場和公眾歸納和提供可靠性數據。報告的第一部分集中于市場和行業,希望投資者、政策制定者、行業同行以及希望擴展研究范圍的研發人員與大眾能從中受益;第二部分則集中在研發和技術方面,主要為行業和研發的利益相關方提供參考。
市場和產業鏈 自2011年以來,許多高倍聚光公司關閉、破產,從高倍聚光轉向傳統的光伏(晶硅),或者被巨頭公司收購,一些公司仍保持對高倍聚光技術的追求,另一些則選擇了放棄。
對于新技術、新市場,這種重組是再正常不過的商業行為。
一般認為,高倍聚光面臨的挑戰是平板光伏(晶硅)的價格競爭,而這個價格競爭來源于晶硅行業的大規模產能擴張導致的組件成本下降。一些高倍聚光公司認為,在陽光充沛(高DNI)的地區,高倍聚光技術在平準化電力成本(LCOE)上對比平板光伏(晶硅)有競爭優勢,但是在擴大產能這條路上確實不太好走。
高倍聚光的設計多樣,但絕大多數采用基于菲涅耳透鏡的透射點聚焦系統。為了降低成本和熱管理要求,一些公司已經采用更小的芯片和更高的聚光比。幾乎所有的高倍聚光(HCPV)公司都采用了500倍或1000倍的聚光比。盡管多數公司的技術路線趨于小型模組設計,一些標準的部件也能提供,但是人們還是繼續使用他們的客制化部件。一些光學供應商對高倍聚光的前景仍有激情,也希望標準化的部件能有助于行業發展,可他們對是否存在穩定的高倍聚光市場還是有所擔心。
最近的幾個大的負面消息,動搖了這個行業的信心。2012年,Amon ix公司——現在改為Arzon Solar, 關閉了美國拉斯維加斯的150MW工廠;2013年,SolFocus公司——一家提供反射式聚光系統的公司,陷于破產清算;今年早些時候(2014),Soitec 公司放棄了在美國加州的一個150MW項目,原因是開發商希望改為安裝平板晶硅系統;澳大利亞的Solar System公司——現在叫Silex,直接叫停了在澳大利亞的100MW安裝計劃;中國的一些主流高倍聚光公司,也選擇了退出或轉型,包括上市公司三安光電股份(日芯公司)。
現在還不清楚,這些事件對高倍聚光行業整體的影響有多大。
有意思的是,盡管高倍聚光模組的市場受到如此大的打擊,一些生產應用于地面高倍聚光III-V芯片的廠家,卻繼續投入并改進他們的產品。
Soitec公司也繼續在南非、中國和美國的高倍聚光項目安裝;值得一提的是,Sunpower公司有一個在中國內蒙古安裝70MW低倍聚光項目的計劃。
另外,現在高倍聚光跟蹤器的可靠性相比以前也大大提高了,價格也下來了不少。
作者:俞容文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