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能力方面,與同處壟斷行業且帶著“非法集資”這一“原罪”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相比,光伏行業正顯露出整體的不足。
策劃:《太陽能發電》雜志
■ 2015/05 統籌:秋石
采寫:本刊記者 張廣明
在創新能力方面,與同處壟斷行業且帶著“非法集資”這一“原罪”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相比,光伏行業正顯露出整體的不足。
因此,在政策力推以及電力體制改革逐步啟動的大背景下,正變得炙手可熱的能源互聯網、“工業4.0”、智能制造等概念,所帶來的光伏行業外延擴展下的巨大紅利,許多光伏企業卻可能已無法享用。
受制于過往創新能力的缺失,原本可以從這些概念中受益良多光伏企業卻尷尬的發現,一如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的進入,正在成為輿論與行業關注的焦點。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在幾大互聯網企業的“光環”下,留給自身的機會可能已經所剩無幾。
盡管國內一些光伏企業在近幾年也不乏較有創新意義的嘗試和努力。但對于這些企業而言,可能是由于不會講“故事”的緣故,結果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最后雖不至于落得兩手空空,或也只能撿一些別人的“殘羹冷炙”聊以自慰了。
光伏企業講“故事”能力的缺乏,在制造業環節也同樣存在。
在2015年的SNEC展會上,早已不算“性感”的雙玻組件,卻成一時“重頭戲”,也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光伏制造業或已近“徐娘半老”。
其實,行業并不缺少創新的空間。比如,在下游系統集成中深受重視且爭奪激烈的智能入口,就并非只有逆變器才是最佳的平臺。有業內技術專家就認為,光伏系統的最佳監控目標其實是電池片。因此,逆變器、接線盒、電池板等都可以作為智能入口。
只不過,能夠滿足這一需求的中上游制造環節,不知道是因為技術難以實現還是市場反應過于遲鈍的緣故,除了逆變器外,其他企業好像并未有所觸動。
除了能源互聯網、“工業4.0”、智能制造等概念性的方向外,光伏應用其實已經逐漸開始深度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想要在這一領域
有所作為的企業而言,除了去堅持不懈地創新自身的差異化外,或還需要配合以最大化的講“故事”的能力,才更有可能在這個創新外延具有無限擴展性的行業謀得
一席之地。
相關文章: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