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產業在今后5年,每年需要投入達到2萬億(元)以上,約3%的GDP。全部綠色投資當中,預計政府出資比例在10%至15%,社會投資比重要占到85%至90%。
面對發展綠色經濟的巨額資金投入需求,如何解決?
對此,英國碳貿易資本有限公司碳金融總監寇維維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依賴公共部門的資金肯定不夠,可以把公共部門的資金作為種子資金,撬動更多機構參與。比如在丹麥,其公共資金可以撬動8倍私營部門的資金。”
英國氣候債券倡議組織首席執行官肖恩·基德尼亦對記者表示,“政府要制定一些政策幫助我們引導資金流向,讓錢進入到環保領域。”
馬中指出,政府的財政投入非常關鍵,可以有效引導資本流動。“采用轉移支付方式支持一些環境類投資、環境項目,同時建立各種形式,如資金和股權收益權、經營權等,包括現在非常熱門的PPP,這些都可以通過財政資金介入實現有機結合,推動綠色金融資金供給的有效實現。”
據挪威駐廣州總領事館的總領事艾思朋介紹,該國800億美元主權財富養老基金最近做了一個重要決策——將在煤礦公司的投資撤出,這能極大地推進全球的綠色經濟發展。中國同樣擁有龐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的經驗也許有借鑒意義。
機制創新仍是關鍵
“過去三年,國際綠色債券的增長迅速,今年會有700億美元的發行量,明年將會達到1000億美元的發行量。”肖恩·基德尼向記者介紹稱,這一市場規模主要是由國際機構投資者驅動,已發展到原來的三倍。
從國際上來看,發達國家在綠色金融相關制度安排上已有幾十年經驗。其綠色金融體系主要是通過貸款、產業基金、發行綠色債券和股票、保險等金融服務將社會資本引入到環保、節能、清潔能源和交通等綠色產業以及綠色信貸方面。許多發達國家在財稅政策支持下有很多創新機制。記者了解到,現階段,我國綠色經濟方面的投資主要依靠傳統的國債模式和政府財政支持,一方面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資源的外部性問題,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競爭性綠色產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在中國經濟進入產業升級和增長模式轉變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引導下的、依靠市場機制調節的綠色金融創新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美國洲際交易所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杰夫認為,在引導民間資本流向綠色金融的過程中,機制創新是關鍵。
記者梳理七大碳交易試點推出的相關碳金融產品發現,包括碳信托、碳債券、碳保理、碳資產抵押等衍生品,然而從國際上的情況看,碳市場最受歡迎的還是碳期貨產品,因為對企業來說,碳期貨交易可以提前鎖定企業的履約成本。此外,期貨市場還能帶來現貨市場的活躍,以及其他金融產品的發展。銀行在做碳資產的抵押貸款時最擔心的就是抵押品賣不出去,如果有了碳期貨,銀行在做抵押貸款的同時在碳期貨市場做相應額度的賣空,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陳少成分析稱,“預計統一碳市場中的期貨產品應該會在2020年前后(即市場對碳期貨產品已有較充分認識后)推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安國俊認為,中國綠色經濟增長需要金融創新化解資金瓶頸,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個輪子,驅動可持續增長。
安國俊進一步表示,從機制層面來推動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發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對環保業務服務,包括融資支持,綠色金融租賃、節能環保的資產證券化,研究推進能效貸款,綠色金融租賃、碳金融產品,節能減排的收益權和排污權質押融資,還有綠色保險創新,加快推進綠色評級制度,加強財稅支持力度,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協調合力,推進環保產業發展
作者:歐陽凱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