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的最后一天,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預案(INDC)終于浮出水面。 北京時間6月30日晚間,中國正式公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預案——《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INDC),其核心內容是中國在2020年到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
一、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 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年向國際社會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積極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2014—2015年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大力開展節能減碳和生態建設,在7個。ㄊ校╅_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42個。ㄊ校╅_展低碳試點,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發展新模式。2014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2%,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216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21.88億立方米,水電裝機達到3億千瓦(是2005年的2.57倍),并網風電裝機達到9581萬千瓦(是2005年的90倍),光伏裝機達到2805萬千瓦(是2005年的400倍),核電裝機達到1988萬千瓦(是2005年的2.9倍)。加快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著力提升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能力,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取得積極進展。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科技支撐能力得到增強。
面向未來,中國已經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明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導向,努力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中國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并重,堅持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匯,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努力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應對氣候變化多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根據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擔當,中國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中國還將繼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在農業、林業、水資源等重點領域和城市、沿海、生態脆弱地區形成有效抵御氣候變化風險的機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預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體系。
作者:歐昌梅 來源:澎湃-能見度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