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超日等行業巨頭接連陷入危局,淘汰出局企業更是不計其數,2011年開始的一波慘烈產業調整,讓原本仍處階段蜜月期的金融機構驟轉入“談光伏色變”的恐慌情緒,紛紛將其列入限制性行業避之不及。 然而,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殺入包含新能源、節能在內的環保綠色產業,意圖搶占市場先機,一些金融機構也
中建投清潔能源資產超30億
而在信托領域,杭工商信托、英大信托等此前都有相關業務嘗試,而目前在信托業內較為明確提出將此領域作為重點業務方向的機構代表即為中建投信托,據其董事長楊金龍透露,中建投信托在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市場投資領域的管理資產規模超過30億元,主要覆蓋債權、可轉債等方式,合作方包括順風光電、協鑫集團、海潤集團、凱迪電力等,其中集合類項目5單,后續仍將有多個項目持續推進。
中建投方面透露,目前其對于太陽能電站的業務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建設期融資,因為電站并網發電后獲得銀行長期貸款概率比較高。但在資金需求最為旺盛的建設、并網調試階段,并沒有足夠的金融資本提供相應支持。
二是產業基金或并購基金,實質是幫助電站持有者階段性解決資本金問題,信托的收益可以來自于基金運營期間的(加杠桿后)電費收益,也可來自于未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價差。
三是資產證券化,即在持有了足夠規模、足夠分散的電站資產前提下,太陽能電站就具備作為基礎資產進行證券化的條件。
至于具體的項目運作方式,中建投信托也按照行業特點進行了交易結構的創新式設計,一個典型的案例來自于其此前推出的新能源發展基金二期(振發能源)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查詢信托產品),交易對手為光伏電站運營商振發能源,規模2.2億元,其中優先級1.5億元,劣后級7000萬元,期限15個月。
信托資金一部分用于委托租賃公司采購相關設備資產,并將相關設備資產租賃給項目公司,由其負責租賃資產維護;另一部分則用于向項目公司發放信托貸款,并根據項目EPC合同,專項用于支付工程款。
即信托計劃通過租賃公司控制光伏電站主要資產太陽能組件的所有權,再通過光伏電站項目公司股權質押,實現對標的電站的完全控制。
中建投信托副總經理余海認為,目前光伏行業存在四大痛點,一是建設期融資難;二是中長期的權益類資金支持不足;三是路條開發難、資源分散;四是產業集中度低,低下產能過剩。
而其認為,這四大痛點都存在信托介入的空間,信托這類具有跨市場配置天然優勢的金融機構可以解決很多核心問題。其中銀行少有介入的建設期融資于信托而言已有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由信托操作產業基金也可以解決中長期的權益類資金支持不足的問題,至于后兩項痛點也可以通過發起并購基金的方式進行融資運作。
至于介入光伏產業領域業務運作的風險,余海認為主要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電費收入,二是資產質量。
“目前階段,太陽能電站的20年電費補貼收入是具有國家財政信用背書的,主要風險可能是現在由于審批節奏產生的延遲支付風險,但這應該只是一個階段性問題。”
所以在整個流程里,余海認為只要控制好電站本身的基礎資產質量風險,整個鏈條就可以被打通。
而在資產質量風險方面,也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法律合規風險,即光伏電站作為國家補貼下運作的投資需要嚴格服從國家宏觀規劃,只有取得了完備的審批文件后才具備投資價值。
其次是設計、施工質量風險,設計的合理性和施工的專業性將直接影響電站的發電能力,我國目前總體設計、施工水平還比較低,項目管理粗放,電站建成后多有瑕疵。
最后是運營風險,在并網完工后,電站的運營水平決定了其發電量和收益的穩健性,目前我國電站運營剛剛起步,尚未進入專業化階段。
對此余海稱中建投信托的解決方案,第一是將合規性審核作為選定投資標時的門檻條件,第二是通過自身主動管理+外部專業化第三方監理的模式,將質量控制落實到設計、選型、施工、驗收的各個環節,將風險降低到一個可接受水平。第三是謹慎選擇有專業勝任能力的電站運營服務商,并結合保險服務分散降低運營風險。
作者:冀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