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本身就以光伏電站投資為主業的企業而言,如何解決平臺中自身利益與平臺的公共性之間的沖突,顯然是一個最應該被重視的問題
對于各行業來講,打造一個行業公共平臺的誘惑力,似乎都是無法抵擋的。
光伏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近日,包括彩虹精化、華北高速等企業,均宣布了各自的平臺建設計劃,其方向
對于一個本身就以光伏電站投資為主業的企業而言,如何解決平臺中自身利益與平臺的公共性之間的沖突,顯然是一個最應該被重視的問題
對于各行業來講,打造一個行業公共平臺的誘惑力,似乎都是無法抵擋的。
光伏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近日,包括彩虹精化、華北高速等企業,均宣布了各自的平臺建設計劃,其方向既包括光伏電站投資、建設等一站式解決方案,也包括最近大熱的能源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
不過,稍加分析便不難發現,對于一個本身就以光伏電站投資為主業的企業而言,如何解決平臺中自身利益與平臺的公共性之間的沖突,顯然是一個最應該被重視的問題。
而就上述企業對外發布的平臺建設計劃來看,其中不僅沒有通過相應的設計來規避這種沖突,反而是將如何首先實現自身利益擺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僅此而言,上述企業雖號稱要搭建行業平臺,但本質上卻更近似于是企業之間的合作協議。
當然,這些企業如此行事,或許也有難言之隱。畢竟,要新建一個平臺,僅僅是獲取用戶背后,對應的就是巨大的推廣成本。
縱觀一些較為成功的垂直化平臺的例子不難發現,在用戶獲取方面大概有兩個路徑可走。一是花費較大的成本在平臺的“內容”采集方面,通過獨家的“內容”來吸引用戶的黏性,同時也可以大大降低平臺被復制的風險;二是將成本更多用在平臺的推廣方面,但這可能意味著后期營銷費用“無底洞”式的增長。
基于此,對于當前有志于推出平臺的光伏企業而言,通過自身所具有的資金實力、電站資源,以此慢慢為平臺集聚人氣,或正是這些企業的“算盤”之一。
“平臺”大熱
近日,華北高速發布公告稱,其與其他兩家企業共同推出的光伏平臺公司已經注冊完成。
公告顯示,該平臺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億元,其中,華北高速通過全資子公司華祺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利科技子公司中利騰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瑞陽(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比例分別為52%、28%和20%。
根據該公司此前發布的公告,首期現金到位2000萬元,后期根據平臺公司發展需要,各方按股比以現金或資產同步出資。
資料顯示,上述光伏電站投資平臺公司經營范圍包括新能源電站的投資、建設、管理;光伏電站設備的銷售;太陽能光伏產品的研發、銷售。
中利科技則稱,設立該平臺旨在為光伏電站項目打造一個專業化的投資管理平臺,建立光伏板塊的管理體系,業務涵蓋前期開發、投資建設、后期運維管理等全產業鏈。
除了華北高速之外,受近期“互聯網+”大熱的刺激,許多企業也宣稱將打造能源互聯網平臺。
彩虹精化則對外宣稱,將打造能源互聯網+金融的雙重平臺,公司計劃借助現代數字通信、互聯網、移動通信及物聯網技術,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將新能源電站與互聯網有機融為一體,致力打造出一個全新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投資和融資生態系統,實現綠色低碳生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公共性”難保障
從其他行業成功的平臺例子不難發現,保持“公共性”應該是一個平臺得以存在的首要之義。
不過,就目前一些光伏企業對外發布的平臺建設計劃來看,其中不僅缺少相應的制度設計來保障平臺的公共屬性,相反的是,一些平臺卻將如何首先實現自身利益擺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以華北高速為例,在如何保障自身利益方面的做法包括,平臺公司將優先收購各方建設的光伏電站,平臺公司自主開發建設的光伏電站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合作方進行EPC建設,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合作方的組件、設備。
以如此方式搭建的相應平臺,本質上更近似于企業之間的合作協議。
當然,這些企業如此行事,或許也有其難言之隱。畢竟,對于一個新建的平臺而言,大量用戶獲取背后對應的是巨大的推廣成本。
基于此,無論是華北高速還是彩虹精化——對于這些有志于推出平臺的光伏企業而言,其背后的算盤可能是,寄望通過自身所具有的資金實力、電站資源,以此慢慢為平臺集聚人氣。
“平臺”的可行路徑
從一些成熟的行業來看,隸屬于行業的垂直化平臺其實不乏成功的例子,比如汽車行業目前比較成功的兩家平臺——汽車之家、易車網,均已經在美國上市;鋼鐵行業的上海鋼聯,目前也已經在A股上市。
稍微分析一下上述行業平臺企業的盈利模式便可以發現,行業類平臺的成功離不開一些共性。
一是所屬行業潛在的客戶群體必須龐大,且相互之間有著高度的競爭。無論是汽車行業、鋼鐵行業,還是搜房網所屬的房地產行業,無不如此。
二是在平臺的數據、內容等信息采集方面,絕大部分尤其是在初期需要以人工采集為主。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行業門檻,形成本身獨特的競爭力,避免模式被其他企業輕易復制。另一方面在數據采集的過程中,可以同時進行平臺推廣并擴大影響力。
以上海剛聯為例,其主要從事鋼鐵行業及與鋼鐵行業關系密切的能源、礦業和有色金屬等行業的市場基礎信息和行業深度研究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向客戶提供企業宣傳推廣、商情發布和搜索、會務培訓服務等。
這樣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做大并在A股上市,一是源于鋼鐵行業的特殊性——有龐大的貿易商以及經銷商,這些企業對行業產品價格變動比較敏感,且對這方面的信息有著剛性需求,并愿意每年花費幾萬塊錢來購買這些數據;二是上海鋼鐵獨有的數據采集模式——其所有數據幾乎全部為人工采集,由于人工采集數據的成本較龐大,一方面可以避
免其他企業輕易復制這種模式,另一方面,在數據的逐漸采集過程中,也是擴大企業知名度以及進行產品推廣的較好機會。
上海鋼聯的財報顯示,公司專門從事數據采集的員工人數占全公司人數超過8成,2010年的具體數據是682人。
汽車行業的垂直類網站——汽車之家,最初以論壇、產品數據庫起家,收入來源主要為汽車產品廣告、經銷商廣告、為經銷商提供各種消費者數據分析等會員服務。最近,在向電子商務轉型,在網上賣車。
經過對照不難發現,對于光伏行業而言,潛在客戶群體是否龐大、能夠給用戶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平臺如何推廣、盈利模式幾何,等等,或都還需要平臺建設者們前赴后繼去不斷探索。
而無論未來這個行業的公共平臺會采用哪種模式,或許,都不太可能是一些公司“小打小鬧”那般,企圖通過自身所具有的那點資源,所能夠實現的。
作者: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