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截至目前,聯盟有理事成員單位42家。這些單位涉及關鍵原材料生產企業、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系統集成與項目建設企業、光學—熱學—機械—材料等學科的國內知名大學和研究院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技術創新鏈,具有雄厚的技術開發與成果轉化能力。 聯盟提出
標準先行,避免重蹈光伏產業無序發展覆轍
“聯盟的使命是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通過抓聯盟標準和對聯盟創新技術成果的認證工作,保障太陽能光熱產業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能夠有序、高水準的健康發展。”劉曉冰告訴記者。
他說,目前國內太陽能光熱發電企業尚處于規模小、分散發展的階段,研發能力較弱,獨自攻克行業技術壁壘的困難較大,因而聯盟瞄準產業鏈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難題,組織聯盟成員申報國家課題,以及推動成員內部產學研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攻關。
“去年我們爭取到兩個國家項目,分別是跨季節儲熱和藍膜技術方面的研究。”劉曉冰說。
推進聯盟標準制定是聯盟的另一重要工作。光伏產業無序競爭的惡果有目共睹。光熱發電行業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我們認為應該標準先行。”劉曉冰說,隨著國家標準體系的變革,聯盟標準今后將成為社團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聯盟在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遠。
“我們還積極推動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整合原有技術創新資源,按區域、技術類型搭建不同平臺。”劉曉冰說,這些平臺面向社會開放,
實現資源共享。目前已經建成的有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延慶八達嶺太陽能熱發電站這個集實驗測試、檢測認證的技術服務平臺。聯盟計劃建設10個這樣的太陽能光熱利用的服務平臺。
值得一提的還有專利池建設。“理想狀態是成員單位將各自的專利交予聯盟統一管理,實現交叉許可和推廣經營,促進行業內技術創新快速深入,繼而促進大家共同發展。”他說,但由于涉及到對國有資產的處置,還有一些傳統的理念需要打破,目前這一工作正在努力推進中。
產業“四步走”,最終實現無補貼競爭式發展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開啟之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底,我國建成太陽能熱發電總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的目標,雖然已難以按期實現,但發展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方向未變。
近兩年來,我國開展了光熱發電資源調查,對適合光熱發電條件較好的地區進行了資源調查。從調查成果來看,具備技術條件的開發潛力達3億千瓦。近期,考慮到電網輸送、市場消納,具備建設條件的場址有1200萬千瓦。同時,示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制定了示范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技術條件,待確定近期建設規模和價格政策后將會很快啟動。此外,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電規院和水規院對我國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產業發展做了非常好的研究,對國內產業的基礎做了詳細的調查。
“相比兩年前對光熱發電在中國是否可行存在試探性,現在,可以確定在中國發展太陽能熱發電完全具備條件。我們相信,光熱電站規模化建設啟動之前的等待不會太長。” 在2015年6月份召開的中國國際光熱電站大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梁志鵬副司長表示。
但劉曉冰坦言,當前國內光熱發電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技術成熟度不高,尤其是電站建設的系統集成能力不足,二是上網電價定價機制的不明確及不完善。
他認為,光熱發電的未來商業模式應該是,通過電價形成機制與技術發展機制的融合,重點發展和完善電站集成運維技術,從而牢固掌握設計技術。光熱發電產業要實現的是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業化目標,構建完整產業鏈,直至達到不依賴補貼的商業化。
他說,為實現這一模式,聯盟提出光熱發電產業發展“四步走”戰略:第一步建設實驗電站,打通系統流程,發現合格的供應商;第二步建設示范電站,建立產業鏈基礎,打通產業鏈;第三步建設規模化電站,完善產業鏈,降低發電成本;第四步建設商業化電站,實現無補貼的競爭式發展。
梁志鵬則表示,企業單位一定要形成合力,提高光熱發電技術,建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一定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提高產業的競爭力。一定要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加速使光熱發電發展成為新能源中的重要新領域、新產業,成為推動環境保護、能源轉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
作者:操秀英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