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資源正逐漸枯竭,同時我們還面臨著能源需求和生存空間與日俱增的問題,造戴森球看起來是個很好的長期計劃。
戴森球的概念源自數(shù)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他的假想中,戴森球是由太陽能收集器(或太空棲息地)組成的一個包圍著恒星的殼體。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至少大部分的)能量會輻射至接收面,然后被加以利
鑒于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資源正逐漸枯竭,同時我們還面臨著能源需求和生存空間與日俱增的問題,造戴森球看起來是個很好的長期計劃。
戴森球的概念源自數(shù)學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他的假想中,戴森球是由太陽能收集器(或太空棲息地)組成的一個包圍著恒星的殼體。在這個模型中,所有的(至少大部分的)能量會輻射至接收面,然后被加以利用。戴森推斷這種結(jié)構(gòu)會是滿足人類科技文明長期生存、能源需求攀升的下一個終極方案。
有了這個“球”,人類的文明程度都可以向前邁進一大步,因為我們已經(jīng)可以駕馭恒星的能量。
什么?你說這現(xiàn)在不可能?這是留給我們子孫后代來考慮的問題?
再想想吧:其實我們比想象中更有能力建成戴森球。實際上,我們可能再過25-50年就真的可以開始實施這個計劃了,然后只需短短的幾十年,就能完成第一階段。
戴森球是一個什么樣的球?
按照戴森球的架構(gòu),這種方法采集到的能量會大的驚人。據(jù)一名勘察工程專家安德斯·桑德伯格說,在太陽系中,一個天文單位的半徑的戴森球擁有2.72*10^17平方公里的表面積,即地球表面積的6億倍。這樣龐大的表面積將是大部分太陽能可以為我們所用,而太陽能的輸出功率達到4*10^26瓦。戴森球采集到的能量可想而知。
太陽能收集器組成的戴森云
在這里要指出的是,戴森球可能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樣。科幻小說里它常被塑造成一個包裹著太陽的固體球殼,而且它的內(nèi)表面適宜人類居住。在物理上這樣的結(jié)構(gòu)是不可行的,因為這樣表面需要的抗張強度會非常巨大,并且球殼極易受到大幅漂移的影響。
戴森最初的構(gòu)想僅是太陽的表面有足夠的太陽能收集器來收集太陽光即可,并非要求它們形成一個連續(xù)的殼體。相反,這個殼體應由在獨立的軌道運行的結(jié)構(gòu)組成,約有一百萬公里厚,涵蓋著十萬個物件。因此,一顆“戴森球”可能由多種不同布局的太陽能收集器組成。
除了戴森球,戴森還曾構(gòu)想過類似的戴森云模型和戴森泡模型。在戴森云模型中,無數(shù)多塊太陽能電池板以不同的軌道半徑排布在太陽周圍。這是通常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模式。而在戴森泡模型之下,太陽帆和太陽能電池板被放置在引力和太陽風推力平衡的位置上。
作者:喬治·德沃斯基 來源:無所不能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