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配套文件的屢次意見征求過程中曾出現三種可能的方案,其中的中間路線便是由電網企業專門成立獨立核算的售電公司參與競爭。 電力體制改革持續深入、售電業務向社會資本放開后,電網企業究竟該不該參與競爭性售電?爭議未止,答案卻已呼之欲出。 近日獲悉,電網企業參與競爭性售電已成定局。覬覦偌大售電藍海已久的新售電主體,必將面臨來自電網企業的激
在民間層面的討論中,同樣出現了兩股聲音。有電網人士提出,不讓電網參與競爭性售電會造成50萬職工下崗,且驟然失去這部分供電利潤,對國網、南網是不可承受之重;另一股意見則認為,目前全國售電業務有90%屬于電網,電網企業掌握調度大權,且在人才、技術和用戶資源方面都占有絕對優勢,若其突破居民、三農等保底性售電業務范疇、直接參與競爭性售電,有違電改市場化改革方向,難保電網無歧視公平開放。
在官方文件正式發布之前,這兩股力量究竟以何種方式相互妥協,還不得而知。據記者了解,包括售電側改革細則在內的新電改核心配套文件已在7月底完成意見征集,進入各部委會簽環節,預計將于近日揭盅。
獨立售電公司:國網內部的市場化種子
從業內反饋看,上述中間路線符合電改精神,是獲得普遍接受的一種方案。具有先行優勢的電網企業、掌握核心電源的發電企業、背靠地方的能源企業、機制靈活的民營能源企業各有所長,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大的蛋糕。
“這其實是在國網內部埋入了一個推動市場化的種子。” 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分析師曹寅對記者分析稱,由于電網分拆成立的售電公司獨立核算,在售電端與輸配端可以形成利益競爭關系。“輸配端肯定希望輸配電費用越高越好,但售電肯定是希望輸配電費用越低越好,在國網內部就會形成兩股意見。”
曹寅認為,售電側競爭一靠價格二靠服務,國網售電公司和輸配電環節談價格,可促使輸配電成本公開化透明化,并有所下降;從后端來看,在用戶服務上,國網成立的售電公司需要積極以用戶導向思維來進行售電,要提高自己的服務體驗,提高市場競爭力。而對于民企而言,用戶在用電體驗上到處都是痛點,只要抓住一個就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關鍵并不在于存量增量,而是是否從國網拆分出一部分業務、資產及人員。如果能與地方或社會資本合作則更好。一來契合多元所有制,二來發揮地方優勢。第三則是引入監督——否則誰來保證獨立核算是真是假?”對此,一名資深電力人士建議從電網分拆出的獨立售電公司采用與地方或民資進行股份合作,以合資方式參與終端供電。
作者:楊漾 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