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開始,光伏產業整體回暖,繼續穩定增長,迎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光伏電站投融資市場備受資本青睞。
2015年上半年,光伏電站組件制造商前20名幾乎全部涉足下游電站開發業務。A股光伏概念股中,被用于光伏電站的募集金額達到260億元。更多銀行、保險等金融資本進入光伏領域,光伏電站投融資成為投資商、發
通過數據可以看到,第一項+第二項+第三項中的債券融資,約占社會融資規模的95%:在不包括國有企業執行的大型國家項目融資的前提下,中國企業融資總額的95%是要靠以資產抵押的方式來獲取。然而,這種以傳統金融思維為基礎的融資結構,與光伏產業巨大且超高速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事實上,光伏產業可抵押資產規模的增長也遠遠落后于融資需求的增長,光伏企業資產規模的增長速度非常有限。以隆基股份為例,2013年12月31日其資產總計是46.8億,而一年之后即2014年12月31日已達64.4億,增長幅度為37%。同期,海潤的數字是134.7億元、155.6億元,增長幅度為15.5%。
“光伏電站建設的增長速度在過去一直保持每年100%,未來也不會低于50%。以光伏電站投資回收期10年計算,相對光伏產業超高速的發展,光伏企業可抵押資產規模增長速度嚴重落后的局面將長期存在。”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紅煒在9月7日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光伏電站投融資論壇上表示。
當前,國家大力發展光伏產業的決心堅定,然而根據發展目標所需的融資規模卻十分巨大,已有的傳統金融思維滿足不了這一需求,一個光伏投融資創新市場也必然應運而生。
金融創新發力 信貸與資本市場兩手抓
作為光伏產業投融資的解決之道,當前金融創新被寄予厚望。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信貸市場,一個是資本市場。
在信貸市場上,金融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今年6月,江蘇銀行下發《江蘇銀行光伏發電項目貸款指引方案》,成為全國首家推出“光伏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根據該方案,光伏企業可獲得最長達8年的項目貸款,并由江蘇各分行設專人負責該業務。這一舉措不僅創新了以收費權和光伏發電設備分別質押和抵押的擔保方式,在還款方面,因按照對應的光伏電站項目未來產生的現金流合理確定還款計劃,同時接受借款人利用其它收入來源(如財政補助資金等)償還貸款本息,企業還款壓力得以減少。
在資本市場上,金融產品創新度和豐富度也已走在其他產業前面。互聯網金融方面,如2014年初,聯合光伏就已推出1000萬以光伏電站為投資方向的“眾籌”產品,首創國內規模經濟的“眾籌”先例。2015年1月,SPI公司推出“綠能寶”系列產品,通過為企業提供“過橋融資+EPC全程服務”的實物融資租賃模式,解決融資難題。
此外,在創新金融產品方面,借助在國際資本市場的獨特優勢,圍繞資產證券化的大方向,不少光伏企業也已推出各種創新金融產品。如阿特斯、晶科、保利協鑫等企業都在探討和嘗試推出ABS、Yield Co等國際最新金融創新產品。
對此,信達證券能源互聯網首席研究員曹寅向記者表示,“當前,各類資本也在積極研究光伏電站投融資市場,這包括民間財富、對沖基金、私募基金、保險資金、共同基金等,但他們并不急于投資光伏電站,而希望借助互聯網金融進入這一市場。”
作者:余娜 來源:中電新聞網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