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三環路上一棟普通大廈,高約十幾層。 這是老劉當年跑“金太陽”項目時奮斗過的地方。據他向記者吐露,過去這里有某石油央企的內部餐廳,不對外。“當時跑項目請領導吃飯,都來這。因為地方隱秘,也上檔次,喝幾頓酒,可能幾十MW的項目就拿下了。為此,人都稱我‘鮑魚小王子’。”回憶起當年,他頗為感慨。
路條溢價之謎
知情人透露,企業要拿到當地項目的核準,各部門的領導都要“公關”,付給中間人錢讓他去做就簡單多了,否則外人怎么喝酒都沒用,因為政府不會100%信任。
曾在國內某美股新能源企業做開發的老劉深知,無論是西部電站,還是東部金太陽項目,只要涉及拿項目,多多少少有中間人的角色存在,即所謂的“光伏掮客”。這些人中有的是掌握當地資源的老板,有的是領導的親戚。“企業要拿到當地項目的核準,各部門的領導都要‘公關’,付給中間人錢讓他去做就簡單多了,否則外人怎么喝酒都沒用,因為政府不會100%信任。”老劉說。
通常的流程是,“掮客”拿到當地項目準許開工的備案,轉讓給光伏電站投資商,有的甚至會轉手兩道,稱之為“倒賣路條”。
更有甚者,以路條空手套白狼。國內一家中型光伏企業創始人李偉(化名)告訴記者,曾有一個光伏“掮客”拿著與巴菲特的合影去找他,稱巴菲特想投他200億,自己手里已有七八百兆瓦電站資源,要向李偉收購更多電站和“路條”,并答應第二天就打給他1000萬定金。過了兩天,對方說:“最近錢有點緊,500萬行不行?”最后又渺無音訊。“其實這個人就是個空手套白狼的大忽悠,一邊向有電站的人忽悠自己有錢,另一邊又向有錢的人忽悠自己有電站。”李偉氣憤地說。
過去,企業“買路條”獲取備案項目資源為主,自行開發的只占小部分。某大型光伏企業市場分析師王為凱(化名)告訴記者,過去收路條,主要是大型電力央企和新能源巨頭,因為其組織架構不支持每年GW級別的開發目標。
“央企光伏事業部跑開發的只有幾個人,不可能長期在一個地方死磕。也有在當地跟蹤的,但扎下去半年,只拿了幾十MW項目,效率太低,甚至跟了半年最后項目沒列入備案。”他舉例說。
老劉也認同,企業直接拿到地方政府隨時可開工的“大路條”手續,一年只有一或兩個。
由此,直接收購已備案或核準項目成為最高效的方式,路條的費用也水漲船高。最初10MW、20MW項目,中間人收取項目費用100-200萬,折算“路條”成本0.1-0.2元/瓦。隨著總投資上了一個數量級,中間費用也大幅上漲至千萬。到了2013年-2014年上半年,特別是2013年底,恰逢光伏上網電價調整前夕,有的項目路條費甚至高達0.6-0.7元/瓦。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項目核準的硬性成本,包括租地、方案咨詢費、環評費用, 100-200萬足夠,可見市場最瘋狂時路條溢價達幾十倍。
作者:姜隅瓊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