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太陽能發電扶持力度增強,以及多晶硅價格下跌、組件成本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光伏電站裝機容量迅速增長。據工信部不久前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介紹,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5.78吉瓦。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我國光伏裝機從2010年的0.89
互聯網金融成融資新渠道
在產業自身困難和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的雙重背景下,光伏領域開始積極擁抱互聯網金融。以“綠能寶”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金融平臺正在為光伏電站融資打開一扇新窗,一種互聯網金融+委托融資租賃+分布式光伏電站的理財產品開始以地鐵廣告的形式進入普通投資人的眼簾。
“綠能寶”創始人陽光動力能源互聯網公司董事長彭小峰向記者介紹,通過互聯網將普通投資人和企業手中的零散資金與閑置的資源用于綠色發電、儲電、售電與用電,形成綠色能源生態系統,從而實現讓人人成為太陽能的生產者、消費者與收獲者,形成類似能源界的Uber。即基于一個目前已建或者待建的太陽能電站,個人或企業可花錢購買一個太陽能發電設備,委托“綠能寶”租賃給需要發電的企業和個人業主,通過電費收入來支付個人投資者的電站設備租金。這相當于個人或企業委托“綠能寶”,將其發電設備租賃給有需求的用戶,形成一種委托融資租賃模式。“不同于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首先,‘綠能寶’平臺的金融基礎是融資租賃,以融物為基礎來實現融資;其次,‘綠能寶’完全專注于綠色金融;第三,我們希望搭建一個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的生態系統,而不僅限于互聯網金融。”彭小峰說。
據他介紹,自今年1月上線以來,“綠能寶”已經融資近兩億元,項目涉及屋頂、農光互補、魚塘等。而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綠能寶”網站看到,一些小標的起投價只有幾十塊錢,這確實大大降低了投資門檻。
而光伏企業通過互聯網金融渠道融資的方式并不只是“綠能寶”的融資租賃模式一種,今年初,聯合光伏集團有限公司與國家開發銀行、國電光伏、網信金融等合作,建立“前海眾籌光伏電力平臺”,嘗試以眾籌的形式向公眾募集1000萬元資金開發建設1MW的光伏電站。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也逐漸推出一些光伏項目的小標的。
前景難料
就以上兩種融資模式而言,無論怎樣發展都是基于互聯網金融,也就注定將與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前景綁定在一起。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P2P網貸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上升至2028家,相對2014年年底增加了28.76%。目前已有55家平臺獲得風投,國資系平臺數量達59家,上市系平臺增至42家,銀行系平臺數量達13家,還有部分網貸平臺為復合背景。除了風險資本,銀行、國有企業、產業資本都在陸續進入這一領域,掌握“大數據”優勢的電商平臺、互聯網公司也已開始謀篇布局,且進入者名單還在不斷增加。
“互聯網產品的主要用戶還是年輕人,但掌握大量儲蓄資金的中老年客戶對這些產品還不了解或者不信任,也并不敢嘗試,他們更愿意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某國有銀行北京分行職員張經理向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并不看好光伏電站通過互聯網融資。林伯強認為,光伏電站周期長回報低的特性難以吸引投資者。
對于聯合光伏的眾籌模式,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楊濤表示,從目前國際上的情況來看,實體經濟借眾籌網這類渠道融資的案例并不多,多是一些小規模創業產業在借助這一渠道發展。
作者:魏北駒 宋陽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