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金融危機與海外“雙反”的雙重洗禮,中國光伏行業正逐漸走出低谷,但一些積重難返的昔日龍頭或許已等不到未來。最近,多家光伏企業紛紛曝出申請破產、退市、變相裁員等信息,暗示著行業洗牌正在加速。
多家光伏企業深陷泥潭 作為曾經的多晶硅龍頭,保變電氣(原天威保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被光伏圈所遺忘,
盲目擴張后沉疴難愈
“根本上說,天威、英利都‘死’于硅料。”一位業內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說。
資料顯示,天威參股了兩家硅料廠,還控股了兩家硅料廠。英利旗下有多晶硅項目六九硅業,2011年因多晶硅價格腰斬巨虧22.75億,2012年停產。因盲目擴張帶來嚴重虧損,是自身策略和管理出了問題。
今年4月,英利集團將六九硅業閑置的土地以5.88億賣給保定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儲備中心用于還債。
一位在天威、英利都工作過三年的業內人士告訴上證報記者,天威的問題一是擴張太快。公司2008年最早介入硅料業務時市場非常好,多晶硅最高可賣到300-400美元/公斤,但后來金融危機爆發,多晶硅價格一路下滑,跌至20多美元/公斤,加上資本密集型行業先期投入成本大,而天威引進技術不如國外先進因而成本更高,導致企業積重難返。
另一問題是業務過于分散,包括在雙流、揚州多地投入多晶硅全產業鏈,后又進入薄膜板塊,也耗費了大量管理和資金。
英利的六九硅業也有類似問題。在上述人士看來,英利“資金壓力大,集團中期戰略太多,難以快速見效。債務又都是短期債,積壓在一起,利息很高,越滾越多,其公開財報的負債率是99%,事實上可能已高達200%。”
不過,他認為,作為英利創始人的苗連生本人有很強的執行力,其扎實的基礎、人員、體量規模使其不會被當地政府輕易放棄,只是“緩過來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與尚德當時內憂外患的局面有所不同,英利的問題主要來自以往過于激進的擴張和銷售策略帶來的債務負擔,其研發水平和產品參數并不落后其組件企業,只要能解決債務問題,公司仍有可能涅槃重生。”上述人士說。
“很多破產的企業都是盲目擴張太厲害,有些骨干企業欠政府一千多億,現在仍沒有還清。這些企業發展不符合市場規律,應該破產和淘汰,優勝劣汰是市場機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采訪時對上證報記者如是說。
在他看來,尚德破產以及賽維、天威、英利出現的問題,都可歸咎于不尊重市場規律。過去,政府從政策層面支持這些企業,沒有很好地管理和引導,行業經歷了前幾年自由無序發展、盲目擴張,結果導致全面虧損,既交了學費,又得了教訓。
“而現在政府已經釋放了信號,鼓勵通過競爭手段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提高制造業準入門檻,提出‘領跑者’計劃,制定光伏平價上網目標,補貼下調也是早晚的事。”孟憲淦表示,光伏制造業屬于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前景仍然非常好。企業發展應靠自己的力量,不要過分依賴政府支持,綁架政府。市場競爭靠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創新能力,這樣才能推動產業進步和成熟。
作者:陳其玨 姜隅瓊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