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能源互聯網、智能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分布式光伏……似乎除了頁巖氣之外,最近幾年在中國能源圈內最火熱的舶來品都是歐洲貨。一直以來領導世界的美國,真的在這場決定了世界可再生能源未來格局的大變革中掉隊了么? 當《能源》記者踏上美國進行實際調查之后,我們發現,掉隊的不是美國,而是我們的意識。在
而在硅谷的互聯網巨頭里,谷歌、蘋果等公司均已悄然投資了新能源產業,Facebook等公司則在嘗試將其數據中心改造為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綠色節能建筑。當你走在硅谷腹地的各大互聯網公司園區里時會發現,幾乎每個公司的員工停車場都有專門的電動車車位可供充電,顯示出互聯網公司對電動汽車積極支持的態度。
這正是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里所描繪的場景。不知不覺中,硅谷已經開始逐漸拋棄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作為二次能源的電力開始成為社會的主要消耗能源。而一個電氣化的社會,正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
浙江大學環境資源能源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陳臻在硅谷接受《能源》記者采訪時表示,2009年,奧巴馬上臺之后,拋出了綠色能源新政,極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盡管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仍然支持了美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發布的數據,2013年,由可再生能源發電和核電組成的新能源(未扣除水電)供應了美國國內21%的能源產量,滿足了美國18%的一次能源消費。
“新能源已經成為美國能源獨立和安全的重要支柱,擔當主導能源的使命翹首可盼。”陳臻說,從歷史實踐來看,美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曾遭受了巨大的現實阻力。由于傳統能源價格的不確定性與間斷性,政黨之爭掩飾下的能源利益集團沖突,以及社會公眾的認同感程度變遷,美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戰略的確立,具有典型的漸進主義特征。
▼異軍突起的可再生能源
電氣化被普遍認為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但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也曾給美國電力工業帶來一系列問題。在十幾年前的2002年前后,加州遭遇了一場嚴峻的電力危機:電力需求快速增長,缺電嚴重,同時電價急劇上揚,經常實施分區輪流停電,電力系統瀕臨崩潰的邊緣。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預設場景中,全社會電氣化程度可是遠比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要高的多。即便是現在,硅谷乃至整個加州的用電負荷都要高于其他地區。如此大的用電壓力,無疑給曾經脆弱的加州電力工業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如今,加州早就擺脫了缺電的窘境,而且華麗轉身成為了全美太陽能裝機量與發電量較高的地區之一。加州以及緊鄰加州的內華達州現已擁有目前全美國最大的兩個光熱電站。
作者:徐沛宇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