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對小眾的薄膜光伏領域,近期吸引了包括央企在內的多家企業大手筆資金,其背后是怎樣的商業邏輯?
盡管光伏行業當前的發展勢如破竹,增長旺盛,但薄膜光伏市場的份額卻始終較為有限。2014年,相比晶硅電池,薄膜電池不足10%的市場占有率,始終扮演的是一個配角。
然而,2015年之后,這一形勢可能出現較大的改觀。隨
▼優勢互補,而非零和博弈
晶硅和薄膜盡管是兩個不同的技術路線,但二者并非是競爭關系。
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各有特色,且優勢互補,前者適用于中國大部分地面電站,后者除更加廣泛的應用之外,在高溫和氣候惡劣的地區還更具優勢,二者并非是對立關系,而“它們共同的對手是化石能源!
近三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光伏產業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在整個能源消費占比中,還不值一提。截至2014年底,我國累計光伏裝機總量為28GW,僅占我國電力裝機總量1360GW的2%,再加上光伏發電小時數較低,因此從發電量上計算,光伏還是一個十足的補充能源。
隨著全球經濟的下行,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價格一落千丈,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更是跌幅超過了一半,因此,在以價格為導向的能源市場中,化石能源的競爭力隨著價格的下跌迅速上升,這也直接導致了化石能源與光伏等非化石能源的競爭進一步激烈。
但是隨著環境容量的越來越小,化石能源消費會受到進一步約束,在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國家已經嚴控煤炭的消費總量,以山東省為例,未來兩年內,該省的煤炭消費總量要在2012年的基礎上下降2000萬噸。
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依然是絕對主力,可再生能源占比雖然有所增加,但分量還相對有限,因此,光伏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需要不同技術路線相互促進,相互補充。
按照專家的測算,如果將全球的太陽能資源充分利用,太陽能發電在理論上完全能夠滿足人類的電力需求。目前的制約因素中,生產成本、儲能技術、輸送技術等都有待技術的進步,若“太陽能+儲能+智能電網=完美電能”的公式能夠在低成本的狀態下成立,那么未來太陽能的發展空間將沒有天花板。
因此,現有條件下,光伏企業應當取長補短,共同為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而增加研發投入,共促技術提升,而不是相互攻擊揭短,打擊對手,因為在未來的光伏市場中,無論晶硅還是薄膜,都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作者: 來源:能源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