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能源供應非常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總電力裝機容量僅8000萬千瓦,平均每戶的供電容量僅僅在300瓦左右。這個數據還說明,占據我國人口一半的農村地區,電力裝機容量不到全國的十分之一。而上海城市的戶均供電容量達到了3千瓦,是農村地區的十倍。這就是巨大的城鄉差別在能源供應上的體現。
當然,這些當年的光伏拓荒者如今成了叱咤風云的光伏大佬后,當年那些在偏遠地區進行新能源的推廣的陳年舊事,雖然還會在喝茶時被不乏驕傲地提起,但卻只是被當作“痛說革命家史”的噱頭了。農戶屋頂的小型光伏電站,早已與他們的宏偉發展目標相去甚遠。他們現在只青睞一望無際的光伏地面電站或水面的漁光互補電站。
但是,最初的想法往往是最正確的想法。設法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為農村地區帶來現代化的能源,正是今后幾十年能源工作者的一個明確的使命。但是,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這樣做的目的,不是要實現所謂的“跨越式”能源革命,而恰恰是為了避開這種“跨越式”的能源消費。
目前為止,可再生能源已經在農村地區的很多方面成功地得到了應用。包括,用太陽灶和沼氣做飯,用光伏和小風力發電機提供照明和通訊,用太陽能熱水器和地熱進行供暖和制冷、用光伏電站進行抽水灌溉、光伏溫室大棚種植蔬菜,等等。隨著“光伏農業”和“漁光互補”項目的增加,新能源的應用還擴充到了農村的商店、農家樂餐館、糧食烘干、谷物加工等農產品深加工,甚至健康服務,農村醫療所的藥品冷藏等。
所有這些已經應用的案例證明,可再生能源在農村地區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些農村里一個一個的小項目,正是農村電氣化試圖解決但又無法進一步解決的目標。
實際上,新能源在農村應用的意義遠不止解決能源問題那么單一。村民們一邊打著手機,一邊在山上撿柴火,這樣的場景,暗示著可再生能源的確可以用來改變農村的生活方式。
比方說,原來污染的油燈換成了電燈,使得孩子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看書和寫作業,還嚇跑了山上可能會來騷擾的野獸;通過收音機和電視機的國內國際新聞,將原來偏遠山區的農民首次與北京甚至全世界建立了聯系。如果一個村子能夠自己決定電力供應,那么,許多農村的小產業、手工業者將更靈活地發展起來。
事實上,農村地區有了新能源之后,國家多個層次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從國家需求層面來說,可以減少煤炭和石油的消耗,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解決能源枯竭以及石油供應的問題;從民族關系的層面來說,鑒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偏遠,新能源為改善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況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從家庭需求層面來說,新能源能夠讓農村的下一代接受更多的教育;從個人創業需求的層面來說,新能源將使得農民致富、或者城市的人在農村進行創業更加容易。因此,新能源在農村的應用,不管用什么標準來衡量,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而隨著新農村和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農村能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這意味著,在農村進行新能源的建設也將變得更加規模化,當然也將具有更加好的盈利性。
作者:史珺 來源:新浪博客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