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薄膜電池在光電轉換率這一技術指標上與多晶硅電池存在較大的差距,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其生存的空間不僅僅在于單純的同多晶硅電池比較轉化率,根據自身的綜合特點,適應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才是當下該項技術發展最為重要的依托。
國泰君安研究員張威表示,如果建設在空間資源相對有限的城市,那么采用多晶硅更好一點;但如果要建一個沙漠電廠,那么空間就不成為重要因素,所以薄膜電池的應用領域主要應該在沙漠的大型發電站。
據他介紹,沙漠電站的潛在市場約170萬GWp,即使沙漠的開發程度為萬分之一,規模也將達到170GWp。同時,張威認為,與晶體硅相比,薄膜電池在效率與成本方面改善空間更大,因此前景也更為看好。
對于太陽能電池,業界通常關注以下五個指標。一是電池的量產效率,這直接關系到電池的生產;二是電池的生產成本;三是能量返回期,即電池發出的電能超過生產電池所消耗的電能所需要的時間;四是大規模生產的便利性;五是穩定性,即太陽能電池保持既定發電效率長期工作的特性。以此來看,薄膜電池屬于第二代太陽能光伏電池,相對于第一代的晶硅電池有許多的優勢。
張威認為,盡管2009年之后國際多晶硅價格迅速下降使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受到一定沖擊,一些企業甚至停止了薄膜電池的業務,但薄膜電池的整體成本優于晶硅電池。2010年二季度以來,多晶硅價格開始再次上漲,這使得薄膜電池的成本優勢又開始顯現出來。
同時,弱光響應好、相同裝機發電量多的特點,也使薄膜電池更適應荒漠里的大規模裝機。張威指出,雖然薄膜電池的量產效率低于晶硅電池,但是由于薄膜電池對于弱光的吸收比晶硅電池強,在相同裝機量、同等光照條件下,薄膜電池發電量多。以上海尤力卡公司為例,該公司曾在中國甘肅省酒泉市安裝一套6500Wp非晶硅太陽能電站,其每千瓦年發電量為1300KWh,而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每千瓦的年發電量約為1100-1200KWh。
另外,轉換效率為6%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其生產用電約1.9度/瓦,能量返回期1.5-2年,這是普通晶硅太陽能電池無法比擬的。普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回收期仍有爭論。有人認為普通晶硅電池在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電能大于電池生命期所能發出的電能。但多數觀點認為此回收期在3年左右。即便如此,在這個方面,張威認為薄膜電池仍然優于晶硅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