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若干政策的鼓舞,以及每逢年底“搶裝”的影響,近期,市場中的光伏組件愈發緊俏,甚至價格也出現了2%-3%的上浮。
據記者了解,所謂“保稅業務”,一般出現在加工貿易合同中。比如進料加工、來料加工等,一般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如保稅區、物流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倉庫等。“舉個例子,比如你做進料加工,買的保稅原料進入特殊監管區,是不用先交納關稅、增值稅的。如果你做出成品用于出口,就可以不交稅。但如果你轉內銷的話,就要繳納一定的關稅和增值稅。”上述業內人士稱。
“根據規定,保稅原料不管是出口還是內銷,在手冊核銷的時候,如果出現用料差異,不管正負,都要補交相應的稅負。但事實上,這也無法徹底封堵保稅業務的暗箱操作。”一位從事貨代業務的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比如,在單耗計量單位上就很好做手腳,生產一個單位成品耗費幾個單位原料,其中的單位你可以用度量衡單位(如米、噸、立方米等),也可以用自然單位(如塊、套、件、匹等)。相對來說,度量衡單位容易測量,而自然單位要具體測量則很困難。此外,出于支持地方進出口貿易考慮,一些海關可能會對保稅業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美方借中國臺灣轉口避稅 韓國傾銷肆無忌憚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報告認為,我國多晶硅市場面臨最棘手的問題來自于“中國臺灣的轉口貿易”和“韓國大量傾銷”造成的影響。
數據顯示,10月份自中國臺灣進口多晶硅量為1071噸,占當月總進口量的14.3%,1月份-10月份累計從中國臺灣進口8254噸,同比增加14.2%。2015年6月以前,從中國臺灣進口量占比基本維持在6%-8%左右,但從7月份開始,中國臺灣進口占比與日俱增,直到創下10月份的歷史新高14.3%,已經連續四個月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三大進口地區。
以10月份為例,從美國和中國臺灣進口總量為1604噸,這與加工貿易方式未封堵前單獨從美國進口的數量相差無幾。“基本可以肯定,從中國臺灣進口的多晶硅是從美國進入中國臺灣,經加工成鑄錠后再轉口至大陸的。”馬海天表示,“轉口中國臺灣反規避現象日益顯著,這嚴重削弱了‘雙反’及‘58號文件’的有效力,對國內多晶硅企業繼續造成沖擊,因此,封堵中國臺灣轉口漏洞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
此外,10月份我國從韓國進口多晶硅量為3084噸,占當月總進口量的41.1%,環比減少37.5%(受韓國HKS在三季度的檢修影響)。但1月份-10月份我國累計自韓國進口多晶硅42125噸,占總進口量的42.7%,進口量同比去年大幅增加49.7%。
在業界看來,其主要原因是,韓國主要出口企業OCI和韓國硅業(Hankook Silicon)的反傾銷稅率僅為2.4%和2.8%,反傾銷稅對其根本不造成影響,故韓國在2014年5月份超過美國和德國,一躍成為我國最大的多晶硅進口來源地,且已經連續一年以上保持首位。
而即便僅僅需繳納2.4%的反傾銷稅,1月份-10月份自韓國通過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多晶硅仍多達14323噸,占自韓國進口總量的34.8%,且韓國加工貿易進口總量同樣位居第一,相比次之的德國加工貿易量尚高出0.5%。“因此,從韓國進口無論是總量還是加工貿易量都強烈沖擊著國內多晶硅市場,那么,我們對韓國傾銷進行復審就應及時提上日程。”馬海天向記者表示。
作者:于南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