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易先生11月27日收到了鶴山供電局交來的3000多元電費,至此,江門居民光伏發電項目首例結算完畢。
自發電,又“賣電”,家庭“發電站”不容忽視
分布式光伏發電,又被稱為“屋頂上的發電站”,是指通過在屋頂裝上多晶硅發電板,依靠太陽產出電能。相對于大規模光伏發電站,分布式光伏發電安裝于家庭、工廠屋頂上,既充分利用了太陽能,又避免了場地限制。
11月27日,筆者來到了鶴山市沙坪街道辦玉橋村委會原里村易先生家中做實地考察。易先生于去年9月向鶴山供電局遞交了居民光伏發電項目申請,10月31日,項目就完工驗收,并辦理了并網相關手續。據鶴山供電局相關人員介紹,居民的光伏發電項目,由于規模較小、施工較為簡單、工期較短,所以還是很受歡迎,既為國家節省資源,又低碳環保。
鶴山供電局副局長胡思平向筆者介紹,易先生家房頂的光伏“太陽屋”,由長1.65米寬0.95米共18塊的光伏線路板組成,總28.2平方米,把整個樓頂覆蓋,容量有4.5千瓦,整個項目的造價為4萬多元,設計使用壽命25年,按照現在政策補貼,大約9年可回本。
既省錢又生錢,還不忘綠色環!
從易先生的經歷可以看出,現在居民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回報可觀,并且代表一種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按照投入產出來算,居民光伏發電比較容易達到收支平衡。光伏項目的建設成本,目前每平方米光伏板的發電容量大概是0.12千瓦,假設一個家庭可利用的屋頂50平方米,光伏設備組件按綜合單價10000元/千瓦計算,一個50平方米的居民光伏發電項目造價約6萬元。
筆者還了解到,光伏項目的收益分為上網賣電(或自用)收益和國家補貼收益兩個部分。其中,上網部分電網公司按照0.4168元/千瓦時的單價進行收購;另外,國家還會按照0.359元/千瓦時的標準對全部發電量進行補貼。如果按照上網部分和自用部分各占50%,年發電利用小時數1000小時計算,上述居民光伏發電項目的年收益為6400元,投資回收期約為9.4年。
以易先生家為例,截至2015年10月30日,在使用光伏發電一年的時間里,該項目發電量為4675千瓦時,以國家補貼部分0.359元/千瓦時的標準對全部發電量進行補貼,可得補貼1678.33元。此外,易先生家除自用后余量上網電量為3202千瓦時,根據電網公司對于有余量上網部分按照0.4168元/千瓦時的單價進行收購,扣除稅款后1334.59元。綜合來說,一年除了節省自用電費外,易先生還能獲得現金收益3000多元。
作者:譚耀廣 陳 婷 溫水植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