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表示,盡管我國的光伏發電技術進步顯著,但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核心技術依靠國外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不過,盡管在市場倒逼機制下制造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這顯然并未達到官方以及業界的預期。
在此次無錫國際新能源大會上,朱明就表示,近幾年,我國新能源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光伏發電技術進步更加顯著,多晶硅電池組件的轉換效率達到16%以上,光伏設備的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的產量穩居世界首位。
不過,朱明同時也坦陳,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新能源相關研究投入不夠,研究力量比較薄弱,尚未形成產學研用一體的多層次的技術研發體系,核心技術依靠國外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與國外在新能源技術發展方面,包括研發不斷加強、新的轉換效率不斷提高的形勢相比,我們顯然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光伏、風電的創新方面必須要加大力度。
無獨有偶。
同樣是在此次大會上,西安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則表示,在提高電池的效率、延長電池壽命等決定太陽能發電成本的核心環節上,目前市場的關注度依然不足。因此,未來提高電池效率仍然將是行業進行創新的核心點。
“如果組件效率提高1%,其他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相當于綜合系統成本可以降低6%”鐘寶申稱。
分環節降低成本
來自媒體的報道顯示,國家發改委正在醞釀從2016年起,逐年下調光伏電價補貼。根據不同的資源區,累計下調幅度將在10%至20%之間。
應用端價格的下調,必將最終反應在制造業上。這也意味著,對于中上游制造業企業而言,產品價格仍將是制勝市場的決定因素。
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仇展煒表示,如果按照醞釀中的電價調整政策,在“十三五”期間,五年內每年都要降電價,這也意味著做電站投資人,電站成本也要下降,不然投資回報就會出現問題。
對于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仇展煒表示,有三個方面對度電成本影響非常大。第一,是產品設備的技術創新;第二,是電站的集成技術創新;第三,則是政策的設計、創新以及落地,也對度電成本的下降有非常大的影響。
中盛集團常務副總裁郭振海則建議,可以從產品的材料成本、產品的制造、產品的人工成本等方面進行考慮。其中,降低材料成本首先基于不能降低質量的前提下來做;制造環節,可以導入新的節能材料的應用;人工成本,可以通過全自動化,包括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來減少直接人工的成本,提升生產過程中的效率。
作者: 張廣明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責任編輯:wutongyufg